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的一切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培养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当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这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归宿。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杰出人才”[1]。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确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针对当前培养方案中不足,结合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特点,提出相关建议。结论:1、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大多以培养教练员、体育教师、从事科研等专门性人才为主,培养目标大都比较注重竞技体育为中心,学生主要掌握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调查显示:在一次性就业率中,从事教练员岗位的占1.6%,从事体育教师岗位的占29.7%,以此可以看出,运动训练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从事的岗位有较大差异。2、45.5%的专家认为:培养目标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一致,40.0%的专家认为现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符合程度不太准备或不准确。其原因可能由于学校对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程度不够重视,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把握不够准确,一直沿用旧的培养方案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修订,以不断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3、43.7%专家认为本校运动训练专业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方面重视力度不够。有85.4%的专家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实现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化需求,以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总体来说,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强,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培养要求过于狭窄,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素质要求,培养要求过于单一化,多样化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课程结构上过于重视专门性知识结构的发展,而忽视了综合性知识结构的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以此改变传统的“专才教育”向现代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发展,培养大学生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5、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都开设特色课程,但是仍有9.5%的专家认为本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中没有体现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竞争力。6、有32.7%的专家认为当前的教育实践环节安排比较满意;有34.6%的专家认为不满意。35.7%的毕业生对当前教育实践环节安排比较满意,有10.7%的毕业生认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调查显示:53.3%专家认为教育实践环节安排应贯穿于第一、二、三学年安排集中见习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