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从自我出发思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尝试,针对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课程对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忽视,目的是建构一种能够促进师范生自我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自我”是哲学和心理学中的热点和难点,它对个体发展极为重要但却扑朔迷离,难以把握。本文对“自我”的理解受到哲学中“深层自我”和“经验自我”研究以及对人的“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划分的启发,认为自我是个体的深层自我,也即通常意义上的个体灵魂,它以“我”与世界的统一为内容和指向。依据个体与世界的联结程度,论文划分出两种“自我”: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有限的自我。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味着我与世界的同一,意味着个体与绝对价值的统一,也即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与外部环境总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中,他(她)与世界的和谐一体关系总是有限的,其价值生命总是有限的,所以现实个体的自我总是有限的自我,有限的自我需要不断的发展。通过对“自我”的哲学和心理学探索,本文尝试提出自我的内涵,也即主体、爱和行动。其中,主体是实质,爱是内容,行动是形式,三者指代同一,是自我的不同方面。在对自我内涵有初步把握的基础上,论文对自我发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本文对自我发展的具体理解,本文的自我发展指师范生个体的青年中后期的自我发展。自我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我发展制约教师教育爱的发展,教师教学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整个专业发展的自由自觉,所以,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师范生的自我发展,满足此时期师范生自我发展的诉求。具体而言,职前教师教育要重视通识课程,教育课程要关注学生教育观念和教育情谊的发展,整个课程的设计要关照师范生的主体性。从自我出发,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分析我们发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忽视通识课程,忽视学生教育观念和教育情谊发展以及压制学生主体性发展等问题。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课程对人的忽视,对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忽视。课程对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忽视与传统教师教育的技术主义取向、课程研究领域长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文化的“反自我”特性以及教师职业的服务性等密切相关。从自我出发,针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之一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进行了反思和重构。目前公认的以“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为依据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教师的自主自由和持续发展为宗旨,虽然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但却忽略了教师的教育情谊,没有看到“教育情谊”对“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制约作用。通过对“意识”与“情感”的比较,本文认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等的情感也即教育情谊更适合作为考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的依据,由此提出以“教育情谊”为依据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依据对自我发展的横向和纵向解读,提出初步的课程设计建议。首先,依据师范生自我发展所面临的同一任务——实现自身兴趣、志愿与教育工作的统一,我们认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应以教育信念的树立为核心目标。信念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教育信念的树立本身代表个体自我的良好发展、高水平的教育素养以及自我同一任务的完成。要帮助师范生树立教育信念,课程一方面要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就意味着职前教师教育必须坚持“通识课程”与“教育课程”并行。通识课程以学生自我发展为直接指向,针对现有的通识课程内容的不足,本文建议增加哲学、文化、情感、思维训练以及时事类知识,这些知识与师范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对于他们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课程以专业发展为直接指向,为促进自我发展,教育课程应重视实践部分。最后,主体能力是自我发展的现实落脚点,联结意识是自我发展的最终制约因素,为促进学生主体能力和联结意识的发展,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以合作探究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