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活动早已深入大众生活,并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在这纷繁多样的网络活动中,网络围观特别值得重视,它能使个体瞬间积聚成群体,普通事件经过“围观”可以变成热点事件。它所形成的舆论力量会改变事件进程,甚至影响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网络围观的影响力辐射范围连接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如今已无法忽略网络围观的社会存在,网络围观中民意表达、参与互动、舆论监督等场域受到肯定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过分依赖网络围观力量,其本身存在的限度是否合理。通过透视网络围观行为的成因以及行为影响,抓住由此产生的偏差行为及带来的深层影响,难免产生许多困惑,对网络围观行为需要重新评估。本文综合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正视并反思网络围观引发的语言暴力、侵犯他人权利、情绪的极度宣泄等问题,认为纠正与防止诸如此类的偏差,是保障作为社会问题窗口的网络围观在成熟的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路径之一。通过系统的梳理得知,网络围观让信息得以共享,却在隐私权的问题上彰显矛盾;话语自由充分实现表达权,却不能不思考社会责任,而任由语言暴力出现;网络舆论影响强烈,却容易在冲动下导致舆论导向偏颇。文章以多个网络公共事件为例,通过案例发生过程、行动及影响来分析网络围观行为的内在困境与监管局限,提出“硬控制”与“软引导”相结合的建议:政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预警、监控与治理网络活动;媒体应发挥引导作用,利用自身优势,调适群体围观方向;网民应提高媒介素质,理性参与网络围观。由此建立网络围观行为良性互动平台,减少道德问题发生,使公众的围观行为有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