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迅速发展,研究成果颇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Krashen(1985)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和Swain(1985)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语言输入必须具备i+1的特征才能生效。他强调语言输入的意义必须为学生所理解,输入的语言形式或功能则要高于现有水平,但否认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相反,Swain通过对加拿大学生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的研究发现,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语言学习取得成功,仅有语言输入还不够,输出在二语习得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她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理论,并探讨了可理解性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三大功能:注意功能、验证假设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在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假设提出之前,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甚至否认。输出假设的提出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研究从输出的注意功能、检验假设功能和元语言功能等方面对输出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验证(如:Swain1985,1995;Nobuyoshi&Ellis,1993;Izumi,2000,2002)。本研究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以输入输出假设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输出为主的实验组和以输入为主的对照组—来检验语言输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以输出为主的实验组在课堂上除接受正常的阅读练习外,还特别注重短文写作的练习(即书面输出);相反,对照组只进行阅读训练,很少给予语言输出机会。在为期17周的教学实验后,采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手段获取有关数据和资料,并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写作输出能提高学习者使用目标语的准确性,在表达中他们更加关注语言形式;在写作中发现语言问题后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寻求和进行自我输入;短文写作使他们重新获得学好英语的信心。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作者得出如下结论:语言输出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正确使用语言形式的敏感性,加速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转化,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语言输出是改变过去外语教学费时低效,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作者建议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口头和笔头的语言输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