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表明,在足三里、肝俞、胃俞等穴位注射黄芪、当归注射液对CAG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消除氧自由基,保护和减少胃粘膜的损伤;穴注法可以清除幽门螺杆菌(Hp)等攻击因子,控制胃粘膜炎症的活动性,增加胃粘膜血流,改善微循环,促进胃液分泌,减轻或逆转肠化;穴注法对异常的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可促进异增粘膜的细胞凋亡,达到治愈CAG、防止癌变的目的。可见,穴注法在防治CAG中疗效肯定,是防治CAG的一个经济、安全,并且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进一步研究使之完善、规范、科学,将具有极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作为一项体现中医疗法特点,本课题从肝胃关系着手,提出调肝和胃这一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方法,为穴注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丰富的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同时,由于穴注法较好地体现了中医学治疗CAG的基本思想,通过对该疗法的研究,能够更真实、客观、深入地反映中医疗法治疗CAG的机制,提高中医治疗CAG的作用与地位,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临床防止CAG、阻断其向胃癌进展提供更为确切的途径。[研究方法]为了系统地观察穴注防治CAG针灸处方配穴的作用异同,本研究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开展调肝和胃穴注法防治CAG的研究。实验研究以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复制大鼠不同程度的CAG及粘膜损伤模型。实验大鼠50只,随机分为四组,即模型组(20只)、调肝组(10只)、健脾组(10只)和空白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饮用60ug/ml的MNNG溶液。调肝组和健脾组至实验第10周开始进行穴注防治。注射药物为当归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的混合液,每穴注射0.2~0.5ml。调肝组取足三里、太冲;健脾组取足三里、太白,隔日1次。至31周末,处死所有实验大鼠,取胃、肝和血液作相应指标检测,从肝、胃粘膜组织病理学,胃粘液屏障,胃粘膜超微结构,胃粘膜细胞保护因子,抗自由基损伤及胃粘膜血流等方面观察穴注调肝和胃法对CAG的保护作用。 临床研究主要分调肝和胃组和健脾和胃组,前者55例,后者54例。注射用药同实验研究,每穴2ml。调肝和胃组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健脾和胃组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隔日治疗1次,左右穴位交替进行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和两个疗程结束后分别作胃镜检查,分析临床症状、胃镜改变情况和粘液组化;对常规病理和胃<WP=8>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胃粘膜细胞增殖指标,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穴注调肝和胃法防治CAG的作用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1.实验研究:(1)成功复制出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2)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胃粘膜损伤指数、萎缩、肠化、异增等病变显著增加。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改善胃粘膜的损伤程度,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3)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提高胃粘膜氨基己糖和磷脂值,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4)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细胞及其内的一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5)穴注调肝和胃法可促进内源性胃粘膜保护因子的释放,抗自由基损伤。(6)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改善胃粘膜血流。(7)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改善肝组织的血流,保护肝组织细胞。健脾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调肝组和健脾组相比,调肝组多数观察指标优于健脾组。2.临床研究:穴注调肝和胃法可以改善CAG患者临床症状,改变胃镜征象,可以逆转CAG患者腺体萎缩、肠化,控制其向胃癌方向发展,抑制CAG患者异常增殖细胞。穴注调肝和胃法治疗CAG明显优于健脾和胃法。[结论] 穴位调肝和胃法防治CAG与逆转肠化、异型增生、抗胃粘膜损伤、保护胃壁屏障及保护肝脏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提高胃粘膜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加固胃粘液屏障。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改善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加强胃粘膜屏障。穴注调肝和胃法可调整或提高内源性保护因子水平,增强组织抗损伤能力,从而保护胃壁屏障。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改善粘膜血流量,促进组织修复,从而逆转腺体的萎缩、肠化与异性增生,阻断其向癌变发展。穴注调肝和胃法可以明显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征象,明显逆转CAG患者腺体萎缩、肠化,控制CAG的发生发展,抑制CAG患者异常的细胞增殖,从而消除胃粘膜的病变。与穴注健脾和胃法相比,调肝和胃法疗效占优,说明治疗CAG不能忽视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