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CRS)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前后鼻窦分泌物的细菌学特征,探讨慢性鼻窦炎手术前后细菌感染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疾病分期、术中和术后处理对术后治愈率的影响,探讨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14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术中取筛窦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术后平均随访7.8月,记录手术及术后内窥镜检查和处理情况,对术后随访六月未达治愈标准的49例在内窥镜下取筛窦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对Ⅰ、Ⅱ、Ⅲ型鼻窦炎术前细菌培养结果,及手术前后细菌培养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43例术中取材培养阳性121份,阳性率84.6%。共检出细菌153株,其中厌氧菌占21.6%、G+球菌占54.9%、G+杆菌占7.2%、G-球菌占1.3%、G-杆菌占15.0%;未达治愈标准的49例术后细菌培养阳性42份,阳性率85.7%。共检出细菌65株,其中厌氧菌占3.1%、G+球菌占49.2%、G+杆菌占7.7%、G-球菌占1.5%、G-杆菌占38.5%。Ⅰ、Ⅱ、Ⅲ型慢性鼻窦炎术前细菌培养阳性率及细菌种类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前后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手术前后致病菌均以G+球菌为主,两组无显著差异;G-杆菌检出率在术后组显著高于术前组;而厌氧菌检出率在术后组显著低于术前组;手术前后耐药菌株比较,术后窦腔的致病菌中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比例较术前显著增高。143例慢性鼻窦炎手术后总治愈率为65.7%,各分期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未治愈病例多数存在术中和术后处理不当的因素。结论:以G+球菌为主要致病菌的细菌感染在Ⅰ、Ⅱ、Ⅲ型鼻窦炎的发病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细菌感染也是慢性鼻窦炎术后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其致病菌仍以G+球菌为主,但厌氧菌的感染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G-杆菌的感染较术前显著增高;术后窦腔内的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因此,对慢性鼻窦炎术后病例的抗生素治疗应建立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基础上。慢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都影响到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提高鼻内镜手术技巧,术中正确处理各种可能诱发鼻窦炎的解剖变异或病变、术后定期的随访和恰当的局部处理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