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子系统,其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反之,贫困、就业不足、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等负面问题则会出现。生产要素、创新活动、聚集经济效益是连接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三要素。当某一区域某一生产部门拥有“创新活动”,高效率、高利润会引发厂商进入,现有生产规模会扩大,生产要素会在该产业和空间上流动和聚集。人口、资本、技术等资源空间上的集聚,促使了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物流、排水、供电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区域内和区际间的联系加强,市场扩大、产品市场外延,进而又提升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相对占优的产业部门继续扩张、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新的交易方式、管理理念、金融深化出现,促使着产业部门的更新替代,高端制造业取代传统制造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当经济处于这一发展阶段时,物质、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一轮又一轮的创新呼之欲出,新的生产流程、消费模式出现,又引发新一轮的创新、集聚与扩散,体现为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高水平循环。河南省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工业摊子大而不强,农业人口居多;除了具备区域发展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域内部差异非常显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更为复杂。因此,探讨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作用。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文献,对所研究问题做了初步了解。以产业集聚理论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机制、过程、阶段性以及协调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河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第一,对河南省城镇化、工业化所处阶段作了初步判断以后,运用IU、NU国际标准值法计算协调发展的程度,接着进行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关分析;为了从不同尺度把握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差异,文章从四大经济区、地市、县域角度,描绘了区域差异。经过分析,得出了1978年以来,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地市均呈现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县域角度整体上也是上述结果,但具体到各个县域会有所差异。第二,文章借助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过程,在观察期内,工业化是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城镇化不是工业化的Granger原因,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以上分析,不仅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而且符合河南省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