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特(Winfried Georg Sebald)几乎所有作品的主题都与记忆有关。同其他作家一样,他终生都在写作中寻找能够存储记忆、再现记忆及传承记忆的方式。但他的方式是独树一帜的。为了寻找关于过去的证据,他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文件资料、走访历史的发生地点,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图像这一媒介对于记忆的重要性。
本论文正是以泽巴尔特的《异乡人——四个长篇故事》为文本,主要运用文学解释学的研究方法,以阿莱达·阿斯曼、哈布瓦赫等记忆理论为依托,阐明图像在泽巴尔特作品中的三重作用:它是回忆的心理模型,义是存储和传承记忆不可或缺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建构一个叙事模型,更加突出的表现回忆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特点,从而唤起读者的真实感受。
为此,本文将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阐明记忆与图像的关系。在人类记忆的三个维度——神经学记忆、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中,图像作为象征性的记忆媒介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人类记忆活动最初的心理模型(内化图像),其本身又具有记忆功能,能够存储记忆,并能唤醒失忆者部分沉睡的记忆(外化图像),并成为将个人记忆向集体记忆传递的特殊媒介,例如照片。第二章以《异乡人》为例,对文本中“记忆的图像和图像的记忆”具体分析。自然或城市的图景,暗喻失去家园的流亡者主动选择的灵魂归属,属于个体记忆中内化了的创伤记忆图像(对应内化的图像);家庭照相簿是家庭记忆的档案,它既履行存储记忆的功能,又在家庭记忆的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应外化的图像)。第三章从泽巴尔特的叙事手法入手,分析他如何利用图像及文本中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来实现他“用写作拯救回忆”的愿望。模糊既是记忆图像的基本特征,也使文本同真实之间保持距离;图像与文本的对话关系打开了传统文学重视的“绝对事实”框架,从封闭性走向开放,增加了叙事的不确定性和间离效果。
经过论述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图像在泽巴尔特的小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既再现了人类的创伤记忆画面,又在记忆的存储和传承中充当重要媒介。第二,记忆是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泽巴尔特追溯记忆的叙事方式也是模糊、断裂和开放式的,这种方式承认回忆的虚构性,从而推动了读者对文本“信-不信-更信”的认知过程。第三,文学的功能不是还原历史,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对过去进行重构。个体的声音被逐个唤起之后,人类共同的集体记忆才有机会被代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