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课题,重大的现实问题,急待解决的政策难题。全文分为八章,从理论、技术(实证)和政策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分析。包括高等教育产业与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非盈利组织视角下的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效益、民办高等学校经营状况的实证分析、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经营的比较研究、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和经营、民办高等学校产权、民办高等教育盈利的理性思考和政策分析。 民办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产业,其显著特征在于它以提供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为主,主要依赖市场配置资源,在收益结构中更加关注民间投资收益、校本收益(学校办学收益)。民办高等学校作为一种顾客支持型非盈利组织,其办学活动处于公益性与盈利导向的矛盾冲突之中,既离不开市场又不能完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从非盈利组织视角看,取得顾客和公众的混合支持,才能实现盈利与公益性的协调。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有关盈利问题上表现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点,由无私奉献办学校到注重办学的市场运作和积累,在产权不明晰和不合理分割、待遇不公等情况下,主要通过粗旷式、家族式经营管理,实现规模效应,以较低办学成本获得较高的校本收益,显示出了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非凡的生命力和魅力。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高等教育需求旺盛,公立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因而使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和盈利的空间。随着高等教育竞争加剧,我国民办高校校本收益(盈利)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也决定了民办高校只能将盈利作为办学活动的一个手段和财务控制目标,个人投资者办学也只能在满足人才培养活动所需经费开支后获得合理回报,适度盈利,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决定办学活动。 在实施“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法律条款时,为了提高民间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给予法的逻辑推理解释和扩充解释是非常必要的,并以地方性有关法规补充和完善。对于因为相关法律的约束而导致投资和办学者收益受损,政府有责任给予一定补偿,这种补偿既可以是经费补助,也可以是政策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政策的立足点并不是鼓励民办高校投资与办学盲目追求利润,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民办高校办学经营环境,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实力和公益性。 本论文就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基本观点: l、校本收益是民办高等学校在收益上区别与公立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涵义是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在会计学层面上,校本收益等同于盈利,而且是一个中性词。民办高校的校本收益普遍高于公立高校。系统完善的民办高等教育收益应该是个人收益、社会收益、校本收益、投资者收益等整合的多元综合收益。 二、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存在着规模效益,民办专修学院(自学考试为主)在校生规模在30004000人,生均办学成本最低,效益显著。民办二级学院的校本收益(办学盈余)明显高于独立的民办院校。 3、盈利性大学的经费结余率高于非盈利的私立大学,反映了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目的,不同成本”,不同收益。对民办高校周期内办学活动结束后的盈余,提倡采取提高盈余公积金提取比例、投资人与办学者收入转股份(期权)、税前捐赠、税转费(税收转公积金)等方式,降低民办高校办学活动的盈利色彩。 4、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管理向经营的转变,既是民办高校盈利的基本策略,也是对公立高校传统办学模式的突破,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注重降低办学成本,形成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办学经营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 5、民办高校产权结构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民办高校所有权和使用经营权是否分离与学校的规模大小密切相关。主要通过经济性规制,将更有利于使民办高等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经济活力和效率的现代新型组织。 6、盈利性与公益性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它体现了民办高校办学经营活动中的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