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道《禮書》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uhai5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陳祥道<禮書>研究》從《禮濟》之作者、版本、體例和内容、禮制歸納、禮圖、影響和評價六個方面展開研究,分為六章,最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對《禮書》作者陳祥道的仕宦歷程進行了考證,發現了陳祥道有任職國子監直講的經歷,是前人研究中所忽略的材料;對余嘉錫、馮莤、苗露等前輩學者相關研究的失誤和不足進行了訂正;考證清楚了陳祥道仕宦經歷中幾個官職的遷轉過程。其次,探究《禮書》成書背景,指出了學術思潮的轉變和政治革新的需求對《禮書》成書的影響。梳理了陳祥道創作《禮書》的大體過程。對《禮書》各版本情況及其版本源流進行了梳理;以今所見標注為宋、元刻本之《禮書》相互比較,發现諸本實為同一版本,進而考察了歷代學者對《禮書》宋、元版本的判定和爭論,通過避諱、刻工及書中重頁現象,推斷今之所謂元刻本《禮書》實際是宋刻元明遞修本。第三,對《禮書》的體例進行了闡發,揭示出其條目實際上是以類編排的。總結概括全書之內容為五個言面:總結歸納先秦禮制,梳理歷代禮制沿革,論斷個別細節之禮,考證行禮儀節方位,考訂名物形制功川。五個方面中以考訂名物形制功占全書大部分篇幅,故《禮書》之性質實際上是一部以論名物為主的通禮類著作。同時還分析了全書總目錄、分卷目錄和正文條目相互不統一的現象,認為其中有陳祥道特別的用意,即分卷目錄是對各卷條目的规劃,正文條目是實際完成的部分,總目錄是最後制定的,三者不統一是陳祥道有意保留。第四,對《禮書》歸納禮制進行了研究。梳理了陳祥道之前學者對於禮制歸納的探索狀況,指出《禮記》中有不少關于禮制歸納的內容,說明先秦以至秦漢的學者已經有了歸納禮制的意識。但是後世鄭玄以至孔颖達、賈公彥等學者,卻囿於注疏之體例,對禮制歸納反而不是很留意。分析了《禮書》歸納禮制的四種方法,總結了其所歸納之禮制的具體內容,并釋例闡發。對《禮書》歸納禮制的特點進行了論述,指出其注重對禮器制度的總結,歸納禮制往往附帶考辨和闡發義理。對《禮書》歸納禮制進行了評價,指出其在治禮方法、順應學術思潮及輔助現實政治等方面頗有意義。通過分析《五禮通考》對於《禮書》禮制的徵引情況,提示出《禮書》所歸納禮制頗有影響。第五,對“三禮”名物圖和儀節圖的區別進行了闡發,并梳理了其各自的發展演變過程,尤其闡明了名物類禮圖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對《禮書》禮圖進行了分類概括,將其名物圖與聶崇義《新定三禮圖》進行比較,論證了《禮書》對聶崇義之圖的沿襲和補正。闡明了《禮書》儀節圖的特點和文獻價值,推測並論論《禮書》儀節圖可能就是最早的儀節類禮圖。考察了明代張溥重刻《禮書》時對原書禮圖大量改造的情況,分析了其改造原因、所受限制,認為張溥改造後之禮圖較之原圖更加精審,價值更大。第六,從整體上對《禮書》進行研究,懷疑《禮書》實際上是一部未完成之作。從體例、文字內容、禮圖三個方面,論述了《禮書》對後世的巨大影響。梳理了歷代學者對《禮書》的評價,分成正反兩個方面,且評價差異懸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皮錫瑞、沈欽韓持論不公,故意詆毀。總結全文之研究,指出了《禮書》在體例、禮圖等方面尚有不足,但是成就也很突出。揭示其彙編歷代文獻資料,有類書之功用。從禮學史的角度對《禮書》進行定位,認同黃侃先生的說法,《禮書》“實唐、宋以來言禮者之總略也”。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小学基础教育中越来越被关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绘画的方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英语学习育人、增智、益美的目的。  一、画出情景,突破时空限制  英语课堂教学,受教室这一空间环境的限制,并非都能以实物来创设真实的情景,而通过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则能够突破虚
<正>印度政府近日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三年规划,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兴建太阳能和风电项目超过100吉瓦(1吉瓦等于1000兆瓦),预计到2022年总装机规模达到200吉瓦。据《印度经济
<正>目的:探讨三明治教学在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8名学生作为试验组,进行三明治教学;29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验证式教学。教学结束后进行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