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265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集约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其实施是通过各种土地整理措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来完成,而各种土地整理措施的实施又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选取渝西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条田整理区、旱改水整理区和田块整形区三个不同整理区的田块进行分层采样,对比分析同一土层深度整理前后变化和整理前后不同深度在土壤剖面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进而探析该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最后利用已测得的土壤理化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对三个不同土地整理区整理前后的土壤环境质量作一简要评价,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土壤含水率、容重、孔隙度和质地组成等物理指标测定可知:总体上看,土壤容重在垂直方向由表层到底层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整理前土壤容重变化显著,而整理后变化却不显著,这说明一定程度上使土壤剖面各层之间更加均匀。从同一土壤深度整理前后的变化特征来看,0~20cm,20~40cm的土壤容重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说明土地整理措施的实施会对土壤容重产生一定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力主要集中在表0~40cm的表层耕作土,由于土壤孔隙度是在土壤容重的基础上计算而来,且与土壤容重呈现负相关,故土壤孔隙度的变化特征与土壤容重相反。土壤含水率由表层至底层有一定变化但并不显著,整理前和整理后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呈现出不一致性,从均值上看,整理前由上到下含水率呈现降低的趋势,但整理后由上到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同一土壤深度整理前后的变化特征来看,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显著。土壤质地从垂直剖面上看,条田整理区和田块整形区的黏粒、粉粒、砂粒从上到下变化并不显著,而旱改水整理区的整理前粉粒和砂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同一深度整理前后的横向对比来看,条田整理区和田块整形区各个土层整理前后变化也不显著,而旱改水整理区表层0~20cm的粉粒和砂粒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整体上看,土地整理对该区域的土壤质地结构并未产生太大影响。(2)从土壤剖面垂直方向变化特征看,整理前和整理后,都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各养分指标含量在逐渐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一致,整理前变化显著,整理后变化不显著,这说明土地整理后,土壤剖面各个土层之间养分含量差距在减少,间接反映出土地整理对土壤剖面的扰动作用;从同一深度整理前后的横向对比来看,条田整理区和田块整形区大部分指标整理前后变都不显著,而旱改水整理区整理后变化显著,各养分指标含量大幅增加。(3)通过物元模型的综合关联度计算结果判定可知:条田整理区和田块整形区整理前后,土壤质量都为Ⅳ级,旱改水整理区由整理前的Ⅵ级变为整理后的Ⅳ级,土地质量有所提高,其原因可能是耕地旱改水之后土壤潜育化过程导致养分含量大幅提升。此外,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对于土壤环境质量的制约影响较大。(4)各种土地整理措施必然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整理后土壤剖面各层之间更加均匀,三个不同土地整理区整理前后的变化方向和程度并不一致,主要与各自的整理措施和整理力度有关。排除人为耕作、施肥等因素,土地整理并不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质的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更多的是通过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来体现。
其他文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对开发或建设性项目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动态实施监测,并分析评价水土流失危害及其治理成效的过程。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以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和维护良
怎样的摄影具有政治性?这是一个难以清楚界定的问题,因为对“政治性”的定义或理解,可以严谨或宽松,而通过摄影表现政治话语的方式,则包罗万象。不过,针对政治事件或者政治题材的照片,却不一定有政治性。  谈到摄影的政治性时,我经常援引桑塔格《论摄影》的首篇文字《在伯拉图的洞穴里》,对摄影与理解(understanding)之间的尖锐看法。我于此不厌其烦地再引述一次桑塔格的立论:  “摄影暗示,如果我们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