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门户,经济上实现了起飞,逐渐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甚至后工业化社会。其主导产业从工业化早期、中期阶段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工业化后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即原有的工业化早期产业面临着转移和淘汰的现状。另一方面,在我国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与东部经济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而进入新旧世纪的交替之初,受益于西部大开发政策,许多地区经济开始起飞,出现了快速增长,依托要素资源的优势,成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扩散的载体。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理论中的“中心——外围”结构和产业扩散路径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中国的“沿海——边疆”的模式,即沿海地区为经济发达的中心区,边疆地区为经济落后的外围区,产业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从中心区向外围区扩散。所以,本文选取了“环渤海——内蒙古”和“珠三角——滇桂”这两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的,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区位商、产业劳动密集度、产业关联度等指标,着重分析工业部门的产业扩散情况,最后概括出中国“沿海——边疆”产业扩散的基本特征,并从产业扩散的角度对不同外围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做出了可能的解释。
本文分析表明,中国“沿海——边疆”的产业扩散正在形成,不同区域之间产业扩散具有较大的差别。总体上产业扩散的基本特征大致与KFV体系的产业扩散规律相一致,即劳动密集度高、关联度低、位于上游的产业首先从中心区扩散出去。在加入产业区位商这个因素之后,中国模式的产业扩散还具有“在外围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扩散后,较其他产业增长迅速”的特点。此外,通过对中心区与外围区经济结构的对比,本文还发现,当中心区与外围区产业结构差异较小时,产业扩散的程度更高。
本文最后给出了产业扩散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一是中心区的扩散效应越强(即产业扩散程度越高),外围区经济增长得越快;二是中心区扩散的产业在外围区具有比较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会迅速成长,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中心区与外围区产业结构相似性越高,产业扩散后就能够有效利用外围区的工业基础,实现产业自我强化,推动经济增长。所以,边疆地区应该有条件地选择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这样实现经济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