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育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类,连接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就业,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日益成熟,主体性日趋增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高中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性影响尤为重要,而这种教育性影响正是通过高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但相关的己有研究较少。故本研究采用田野研究法,将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高中教师和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中教师与高中生交往的理念、内容、方式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师生交往。首先,根据师生交往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对“高中师生交往”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高中师生交往进行田野考察,深入Z中学高三年级Y班,通过参与型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关于高中师生交往的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深入分析,描述高中师生交往的现实情况;再次,总结高中师生交往的积极表现与问题所在,并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影响高中师生交往的深层原因;最后,根据高中师生主体间交往理论,反思高中师生交往的问题所在与深层原因,提出适切的建议。主要观点如下:一、根据师生交往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对“高中师生交往”进行概念界定。高中师生交往是指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内和课堂外),以人为目的,师生主体间通过运用言语或者非言语符号系统进行认知交往、人际交往和情感交往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旨在促进高中生身心发展和高中教师专业成长。二、整理田野考察的各类资料,具体描述与分析高中教师与高中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表现。课堂内的高中师生交往主要从“学生分享与教师反馈”“教师口述与学生速记”“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学生违纪与教师管理”四个方面来描述;课堂外的高中师生交往主要从“月考风波与教师心声”“偶发事件与教师应对”“学生活动与教师参与”“师生间的问候与回应”四个方面来描述。三、深入分析各类资料,总结高中师生交往的积极表现与问题所在,挖掘影响高中师生交往的深层原因。高中师生交往的积极表现包括:高中教师初识师生交往理论、认知交往是重要的交往内容、言语交往是主要的交往方式。高中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包括:高中师生主体间交往的片面性、交往内容忽视人际与情感交往、交往方式缺乏深度非言语交往。影响高中师生交往的深层原因包括:高中教师教育体制的影响(职前教师申请制度不健全、职前教师教育内容不全面、高中教师入职阶段不适应、教师职后教育体系不完善);学校应试教育管理的影响(应试教育高考升学的制约、学校领导教育管理的约束、高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高中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职业性向的不同、教育素养的欠缺、教育智慧的差异)。四、根据高中师生主体间交往理论,深切反思高中师生交往的问题所在与深层原因,提出适切的建议。高中师生主体间交往追求高中师生交往的主体间性、交往内容的全面性和交往方式的有效性。为实现高中师生主体间交往,要完善高中教师教育体制(严格规范准入制度、加强师生交往教育、解决入职适应问题、完善职后教育体系);要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教育方针与目的、强化科学民主管理、改善学校教育环境);要促进高中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独特人格魅力、提高教育综合素养、追求教师教育智慧)。本研究创新之处是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对高中师生交往进行田野研究,以师生交往的高中教育生活为基础,以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契机,从较为客观的立场理解高中师生交往,为高中师生交往提供合理的解释;并基于主体间交往理论,对高中师生交往进行深切反思,以促进教育活动中的高中师生交往,为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