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生态水文效应研究是进行植被恢复重建的基本依据,为探索滇中岩溶区植被演变的生态水文效应,本研究以云南石林岩溶区代表性植被类型,即密枝林、次生林、云南松林、耕地、裸地以及石灰岩灌丛共6种植被类型为对象,设置了相应的观测样地,并开展了为期两个雨季(2018-2019年)的野外观测,分别对不同植被类型的降雨量、穿透雨、树干茎流以及地表径流的生态水文过程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近60年来石林县月均气温6月最高,1月最低,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年际气温总体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月均降水量在16.9mm-189.8mm间变动,季节变化不均匀,年际降水量变化总体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观测期内密枝林年均温为17.6℃,云南松林为16.87℃,密枝林气温普遍高于云南松林。观测期内密枝林总降水量为833.8mm,云南松林为911.6mm,季节分配降水与长期降水变化规律一致,两地降雨类型以小雨为主,中雨次之,暴雨仅有1次。良好的水热组合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生长条件。(2)不同植被类型林冠层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以及截留量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分配降水特征为:林外降雨量>穿透雨量>截留量>树干茎流量。总穿透率次生林最高,云南松林次之,密枝林最小;总截率与总穿透率变化规律相反;总树干茎流率次生林最高,密枝林次之,云南松林最低,此外在降雨量一定的情况下,同一树种不同胸径,胸径大的树干茎流量相应更大;同一树种胸径相当,树干茎流量相差较小;不同树种树干茎流量不一致。观测期不同植被类型密枝林、云南松林以及次生林林冠层分配降雨与降雨量特征具有相关性,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受降雨历时与两次降雨事件间隔的影响程度较高,与降雨强度也有一定关系。(3)森林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无林区产流多于有林区,不同植被类型产流情况不一致。无林区2018-2019年总产流情况表现为裸地最多,石灰岩灌丛次之,耕地最少,有林区2018年表现为云南松林>次生林>密枝林,2019年则表现为次生林>云南松林>密枝林;径流系数随着产流的增加/减少而变大/变小;不同植被类型降雨产流的区间不一致,具体表现为:密枝林3.6-6.2mm、云南松林>3.4mm、次生林>3.6mm、耕地>3.4mm、裸地1.2-1.4mm、石灰岩灌丛>7.2mm;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各样地的地表径流量也呈现增加趋势,不同径流小区土壤湿度与产流情况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湿度高的产流也大;影响地表径流最重要的因子为降雨量、两次间隔时间、降雨历时以及蒸发量,降雨强度、土壤湿度为次重要影响因子。(4)在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密枝林总水源涵养增量为63.94mm,占降雨总量的30.97%;次生林总水源涵养增量为6.73mm,仅占降雨总量的2.74%;云南松林总水源涵养增量为78.46mm,占降雨总量的33.22%。研究成果可以为石林县乃至中国南方岩溶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以及生态环境整治改善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