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发生了许多或深刻或表层的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相应的权势转移。在思想界,这种权势转移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地位发生动摇。尤其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新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浮动于社会,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受教育者。他们缺乏士大夫与传统文化之间那种深刻的羁绊,且不再具备凭借满腹经纶飞黄腾达的有利条件。随着体制改良的渐次推进,知识分子的蜕变也逐渐完成。这是一个充满互动的历史过程,其中饱含着政治局势的风云诡谲与知识分子的上下求索。最终,政治实践的不尽人意,促使知识分子从文化上探寻中国落后的根源与政治失败的症结。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传统浪潮为标志,传统文化的地位在思想界的许多新式知识分子心目中一落千丈,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基本文化精神的思潮在中国大行其道。为此,关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论战时有发生,各派知识分子都相信自己的学说能挽救中国的颓势,并试图从思想、文化入手解决政治问题。东西文化论争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国以后数次思想改造运动及文化大革命则对传统文化造成更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没落,将文化重建的问题摆在了知识分子面前。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对西方文化如何借鉴的不同取向,令知识分子们在问题的起点分道扬镳:而思想问题政治化的倾向又往往令文化重建的问题被意识形态的控制所替换。
梁漱溟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近代思想史上一直备受瞩目。而因其改造旧儒学阐发新儒学的努力,又成为研究近代以来文化重建问题的一个典型的个案。梁漱溟对西洋文化不卑不亢的客观评价以及对传统文化不离不弃的坚决守护,体现出他的宏大视野。他在乡村建设中试图将新儒学推向社会以新民德的努力,对文化重建这一命题来说亦具有实践上的重大意义。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自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与此相呼应,在文化重建这一领域,尽管知识分子的高调与活跃为以往所罕见,但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往往来不及真正有所建树便卷入政治的漩涡。梁漱溟个人的志向与努力,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颇多,他所遭遇的挫折与失败,正是文化重建本身所遇阻碍的一种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