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暴力犯罪事件的频繁发生,受到社会不同人群的关注,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存在很多隐性辍学的现象,一些有学籍的初中生成为脱离学校,游走在大街上的街头少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以往的研究更多的侧重对中学生辍学事实的报道,对街头少年生存环境的定量统计,或者从社会学的宏大理论出发解释街头少年现象,其中鲜有从青少年自身的视角去解读这个群体的研究,社会互动视角重视当事人的理解和解释,可以作为解读初中生街头少年这个群体的一个突破口。本研究尝试在青少年主体性视角下,运用社会互动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协商理论框架,运用定性的实地研究方法,借助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专题小组访谈和定性访谈等具体技术搜集资料,去发现存在于街头少年群体中的社会事实。本研究探索了初中生街头少年的基本特征,他们在学校社会互动的特点,他们对于学校社会互动的理解,初中生街头社会互动的特点,他们对于街头社会互动的理解,初中生在学生和街头少年两个角色之间的转变过程,以及对这两个角色的理解,特别是转变为街头少年之后,发现街头少年对学生角色的认同与向往,本研究也分析了这些客观事实背后的运作逻辑是他们对于意义的认定,这个意义就是对自由、自我实现和保护的追求。研究发现街头少年的存在实质是街头少年和学校教育以及家长的互动中产生的,街头少年不满意现行角色的受压制或者忽视状况,寻求自由,地位和保护,这成为他们定义新角色的内涵,把这个含义赋予在街头少年身上,在学生和街头少年两种角色中进行协商,最终一些初中生选择成为街头少年,但是对学生角色依然存在向往,希望通过教育获得自己所认定的意义。决定他们对自己学生,街头少年角色定义和在其中转变的主要逻辑是,他们追求自由、受尊重、受到保护的安全感、共享、自我实现、获得一定的地位等,这些正是街头少年社会互动过程中在自我、他人和情境中所传达的意义。文章也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结尾处,研究者从制度和引导初中生街头少年个人调试角色两个方面提出了面对街头少年的对策。最后研究者分享了研究中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