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童话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宝物,如神灯、魔毯、斗篷、魔戒等等。这些“宝物”不仅仅是童话里奇幻世界的构建者,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的出现和存在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意蕴和价值。本文以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与已有的研究角度不同,笔者将之置于“史”的背景之中,对“宝葫芦”这一深受孩子喜爱的童话形象的来源以及发展做了一个纵向的梳理。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的来源进行探究。张氏“宝葫芦”的诞生并不是空降而来的,而是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它的直接来源应该是我国民间故事中的作为宝物的葫芦形象。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从从神话中的葫芦形象、作为“仙境”的葫芦形象以及作为“宝物”的葫芦形象这三个方面入手,在对张氏宝葫芦进行探源的同时也清楚地展现了我国传统童话中葫芦形象的流变。第二部分对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形象进行探析,看张天翼是如何对民间故事中的葫芦宝贝进行继承与创新。张氏宝葫芦对传统葫芦形象的继承不仅是“颠覆式”的,同时也是从传统童话到创作童话的一个跨越,一经诞生就是成熟的儿童文学形象。第三部分对张天翼笔下宝葫芦形象的成因进行探究,主要从着眼于童话这一体裁自身的发展和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第四部分对张氏宝葫芦身上所体现的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接受两者之间的矛盾及其跨媒介的银屏呈现进行探究,来更全面地认识这只说不尽的宝葫芦。本文以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形象为立足点,在探究其来源,分析其形象,展望其未来的基础上,对这一具有民族性的童话形象的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当下童话写作者思考如何在创作中做到立足传统文化,在世界童话之林构建出更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经典童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