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收支结构的定义、内涵及其宏观经济涵义;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现状;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及其调整政策;IMF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对中国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本研究共分为7章。
第1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相关理论综述。首先,指出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正积累了大量的贸易盈余,国际收支呈现出十大特征。其次,分别从国际、国内介绍了国际收支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与理论。再次,提出了论文的写作思路和逻辑框架。
第2章国际收支结构探析。介绍了国际收支结构的定义、会计内涵、宏观经济学意义,认为应当从以下两个层次来认识国际收支结构:即国际收支流量结构及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辨析了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均衡的联系与不同含义,并对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给出了初步的判断,指出中国持续的、较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一种国际收支失衡。
第3章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以国际收支的视角描述了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全球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失衡、全球金融结构失衡和主要经济体的国内经济失衡等方面。全球经济失衡直接作用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文章根据前文给出的国际收支结构框架,从国际收支流量结构与差额(平衡)的总体结构、次级账户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的现实结构,并指出其反映出的三个矛盾:即低收入水平与资本输出国地位的矛盾;“双溢出”与引进外资的矛盾;资本输出国地位与收益逆差的矛盾。最后给出了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理论与现实的解释,重点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对全球经济失衡可持续性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讨论美国的外部失衡是否会内生出使其偏离目前变动轨迹的经济力量,也就是说,经常账户逆差和净对外债务是否会引起美国国内消费和投资活动的被动减少。实际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的外部均衡目标,虽然由“软约束”替代了“显性约束”,但美国国际收支软约束必须以美元现有国际货币地位的保持为前提。美国外部约束问题仍然存在,其外部均衡的目标就是维持、巩固美元现有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
第4章全球经济失衡下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可维持性。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介绍了国际收支可维持性的含义,分析了国际收支均衡与国际收支可维持性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可维持性的含义,研究了中国国际收支账户的相互弥补与跨期弥补。其中,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国际收支两个一级账户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基于扩展VAR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对资本账户次级账户与经常账户的关系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在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呈现资本持续流入的背景下,介绍了资本流入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及资本流入可持续性的机制。
第5章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基于2008年12月IMF最新公布的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重点研究了第六版中对加工贸易统计原则变化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一个实践。
第6章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本章试图说明在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中一些深层次不平衡因素的发展,加上汇制改革和本外币利差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持续大额“双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并由此给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为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需要强化对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监测预警。故本文在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监测预警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收支监测系统提供一定参考。
第7章中国国际收支结构调整政策。阐述了理论界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的两种方式,一是由美国单独调整对外失衡,二是由亚洲国家承担调整失衡的责任。最后,提出了我国国际收支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案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