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本病西药治疗疗效欠佳,毒副作用大,针灸治疗独具特色,疗效肯定。本课题通过艾条温和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观测治疗前后胃粘膜血流量(GMBF)以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探讨艾条温和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机理,为温和灸治疗本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0例患者均为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医院中医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江西井冈山举行的慢性胃炎研讨会所拟定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和灸治疗,取穴: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梁丘、太冲。每穴艾灸5分钟。每日1次,每治疗7日休息1日。对照组口服法莫替丁,每次20mg,每日1次;铝碳酸镁片1g,1日3次,餐后1h嚼服;甲硝唑片,每次0.4g,每日2次;阿莫西林,每次0.5g,每日2次;后两药连服2周后停药。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综合疗效、主要症状及胃粘膜病变改善情况、GMBF及血清EGF含量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组治愈16例,占53.3%;显效8例,占26.7%;有效4例,占13.3%;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9例,占30.0%;显效7例,占23.3%;有效6例,占20.0%,无效8例,占26.7%;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胃脘痛、上腹胀、嗳气、泛酸及纳呆少食等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对上述症状虽有改善,但疗效不及治疗组明显。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中度和重度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在胃粘膜病变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治疗后,胃大弯、胃小弯、胃前壁、胃后壁GMBF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GMBF也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GMBF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GF含量显著降低,且接近于正常值,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EGF含量也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EGF的调节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温和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2.温和灸能显著增加GMBF,从而维持胃内的酸碱平衡,促进胃粘液的分泌和胃上皮细胞的更新,促进受损胃粘膜屏障修复。3.温和灸能够显著降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EGF含量,抑制胃粘膜的损伤,促进受损胃粘膜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