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感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消极的、弥散性的心理反映,是个体在感受到自己与外部环境隔绝的状态或者感受到外部环境的排斥所产生的一种孤苦伶仃的情感体验。个体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农村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都还落后于城市,伴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兴起和进城务工现象的增多,农村寄宿学生和留守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他们的孤独感体验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C县D学校初中生的调查和社工介入,期望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调查农村初中生的孤独感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分析年级、性别、寄宿因素和留守因素对孤独感的影响:二是探索和发现农村初中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现状的关系;三是以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对寄宿制初中生的孤独感现状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对于降低农村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讨论驻校社工项目在中学中的推广价值。通过对甘肃省C县D学校158名学生的问卷测量,得出了以下结论:(一)该学校初中生的孤独感状况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较低孤独感区域的初中生略多于分布在较高孤独感区域的初中生,整体分布呈现正偏态;男性初中生的孤独感体验高于女性初中生;低年级初中生的孤独感体验高于高年级初中生;寄宿初中生的孤独感体验低于非寄宿初中生;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体验高于非留守初中生。(二)该学校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较高社会支持区域的初中生略多于分布在较低社会支持区域的初中生,整体分布呈现负偏态;男性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低于女性初中生;低年级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低于高年级初中生;寄宿初中生的社会支持高于非寄宿初中生;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低于非留守初中生。(三)该校初中生的孤独感体验与社会支持状况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在调查研究和原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会支持为中介变量对孤独初中生进行社工介入的方案,通过相应的社会工作课程和活动,运用社工课堂、小组工作、绘本、素质拓展、班级辅导、主题班会、心理干预以及各种课外兴趣活动来提高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最终达到降低初中学生孤独感体验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农村初中生的孤独感体验随着社会支持状况的提高而下降。(二)社会工作介入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生的孤独感体验;(三)在中学引进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工课堂、小组工作和其他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服务于农村初中生和当前的中学教育,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