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佐辛联合0.375%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复合0.375%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地佐辛的合理剂量。方法:随机双盲实验设计,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4组,均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滞药物:对照组A组0.375%罗哌卡因32ml;观察组B、C、D组0.375%罗哌卡因分别复合地佐辛0.05mg/kg,0.1mg/kg和0.2mg/kg的混合液共32ml。全部患者术前30分钟肌注地西泮10mg,阿托品0.5mg。入室后适量补液,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 O2)、呼吸频率(RR)和心电图(ECG)。面罩吸氧(5L/min),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腋入路两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常规消毒皮肤,1%利多卡因0.5ml穿刺点局麻,助手协助操作神经刺激仪,刺激电流0.5m A,频率1Hz,脉宽0.1ms引导刺激。使用5cm、22G外周神经穿刺针,依次寻找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各神经注入预先配好的局麻药8ml。若发生阻滞不全,则术中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5~10ml或静脉追加芬太尼0.1mg;若阻滞无效,则改为全身麻醉,实验剔除中转全麻病例。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HR、Sp O2、RR及Ramsay评分。完成阻滞后30分钟内,分别对不同神经支配的感觉和运动区域进行感觉和运动阻滞评估,每隔2分钟重复一次,记录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记录阻滞不全及中转全麻例数,评价临床满意度;记录患者术后30min、1h、2h、4h、8h、12h、24h的VAS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腋路神经阻滞并发症及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例数。结果:(1)麻醉期间各组患者生命体征:1)与A组比较,D组在T2、T3时刻,HR明显下降(P<0.05),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各时刻点MAP、Sp O2及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Ramsay评分:与A组比较,其余三组在T2、T3时刻,Ramsay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在T2、T3时刻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在T2时刻评分升高(P<0.05),其它时刻无差异(P>0.05)。(3)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1)与A组比较,B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显著缩短(P<0.05),C组、D组感觉阻滞起效及完善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B组比较,C组、D组感觉阻滞起效及完善时间明显缩短(P<0.05);C、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均无差异(P>0.05)。(4)阻滞不全情况及临床满意度:1)与A组比较,其余三组术中阻滞不全例数明显减少(P<0.05),临床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两组术中阻滞不全例数明显减少(P<0.05),临床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C、D两组间无差异(P>0.05)。(5)术后VAS评分:1)与A组比较,术后2-12h其余三组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术后2-12h C、D组评分明显降低(P<0.05);C、D两组间无差异(P>0.05)。(6)不良反应:与C组比较,D组恶心呕吐及头晕例数显著增高(P<0.05)。结论:(1)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增强其麻醉效果,临床应用安全有效。(2)0.1mg/kg地佐辛复合0.375%罗哌卡因32ml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术后镇痛时间延长,不良反应低,临床满意度高,是临床较适宜的合理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