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热河谷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及其东部临近地区,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干热河谷地区的原生性植被已残存无几,许多地方已成为裸露的荒山秃岭。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生态条件和生物多样性。此外,据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我国西南地区干热河谷地区面积扩大、干热河谷也将变得更加干热,因此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势在必行。木棉(Bombax malabaricum)是干热河谷地区的优势种,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将对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居群水平探讨了木棉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水平,并对其遗传多样性和干热适应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一定的遗传资料,为选择和培育干热的植物品种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元江、元谋、巧家、保山4个居群)、干热地区(广西、海南2个居群)、湿热地区(版纳居群)木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对干热生境的适应性做了探讨。用筛选出的10条引物,对154个个体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到138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B=89.8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 = 0.2552,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905;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1173,用AMOVA分析得出的Фst=0.111;结果表明木棉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而居群间存在较低的遗传分化。Mantel检测结果表明居群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191,P=0.1760>0.05);利用SPSS12.0软件对5个生态因子(海拔、≥10℃年积温、年降水量、年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和5个遗传多样性指标(观察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位点百分率PPB、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Pearson相关检测,结果表明,这5个生态因子和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我们推断木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有效的基因流是其适应干热逆境的重要因素,而干热生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呈中性或近中性。此外,考虑到木棉遗传多样性主要分布在居群内,我们建议在干热河谷地区对木棉进行引种时,要在居群内大量取样,并尽可能对不同居群进行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