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GIS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各种地质灾害评估中,但多数是区域上的,对于高速公路建设用地的大比例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还很少,且以定性评价为主,鉴于此,本论文结合广西水(任)—南(宁)高速公路№4合同段实际情况,讨论了将GIS运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岩溶路基病害危险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文中的岩溶路基病害有两重含义,一是由于岩溶的存在而产生的公路路基变形、破坏和失稳,二是对公路路基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岩溶形态。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公路沿线岩溶路基病害基础数据库的构建2.公路沿线岩溶病害的类型、危害、发育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资料收集,统计公路沿线岩溶病害的类型及数量,然后运用GIS为工具揭示岩溶病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岩溶病害强发育路段为:GK203+621~K205+104,主要病害类型是溶沟、漏斗、落水洞及溶洞;K208+943~K209+769,主要病害类型是溶沟、淤泥、漏斗、落水洞及溶洞。②空间分布上,这条高速公路沿线的岩溶病害的分布是非常聚集的。50%的病害点距它们最邻近的病害点不到85m,80%的病害点距它们最邻近病害点不到200m,90%的病害点距它们最邻近病害点不到300m。③这条高速公路沿线的岩溶病害基本上都是自然成因的:所处位置在地貌上为岩溶强发育的峰丛谷地,上覆土层厚度0~20米,地下河非常发育,雨季、旱季地下水位变化较大以及存在一条横穿公路的正断层。地下河是控制此段公路沿线岩溶病害发育的主导因素,正断层是第二主导因素。3.基于GIS的高速公路沿线岩溶路基病害危险性评价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岩溶病害及其影响因素的权重,建立岩溶路基病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然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以GIS为主要方法的计算机技术初步实现模型化、定量化对整个评价区进行岩溶路基病害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本段公路岩溶路基病害极高危险区段为GK203+802~K204+962,K205+870~K205+998和K209+110~K209+624,长1.909km,占总长的15.1%,高危险区段1.784km,占总长的14.1%,中等危险区段2.498km,占总长的19.8%,低危险区段6.456km,占总长的51.0%。评价将结果量化,定量地实现危险性评价,优于以往定性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