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技术是全固态主动发光的显示技术,具有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大、视角宽、响应速度快、可制作柔性基板等众多优点,被誉为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但是OLED发光机制理论尚有不明确的地方,另外,器件老化带来的寿命问题和较高的制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飞速的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新型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的表征研究、器件的结构优化和工艺流程的改善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工作。1.研究了基于Pt的具有液晶性质和室温磷光性质的新型磷光材料TOPPPt的合成思路、紫外可见光谱,并测试了其室温磷光寿命。采用掺杂方式以磷光染料不同掺杂浓度制备了如下结构的器件:ITO / PVK: TOPPPt(x%, wt%)/ BCP(10 nm)/Alq3(10 nm)/Mg:Ag,x=0.5, 1, 2, 4。发光层的成膜采用了旋涂工艺,简化了工艺流程,也是对小分子发光材料制备器件的一次新探索。从理论上分析了器件性能随掺杂浓度变化的现象。掺杂浓度为4%的器件在驱动电压24 V时,最大亮度达到了2100 cd/m2。器件的电致发光谱不会随着偏置电压和掺杂浓度而改变,器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通过调节BCP层和Alq3层的厚度来对器件的性能进行优化。BCP层厚度为20 nm器件最大亮度在25 V时达到了2852 cd/cm2。在掺杂浓度为0.5%时候,达到最大的电流效率2.3 cd/A。同时结合器件的能级结构图分析了器件性能提高的原因。对于OLED优化结构的方法有一定指导作用。3.在研究掺杂浓度对发光器件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制备了以荧光染料掺杂的白光器件。采用eRAY公司提供的蓝光染料EB53、红光染料EY52,蓝光染料掺杂于Alq3中,红光染料掺杂于NPB中,通过蓝绿光和橙红光颜色的混合成白光。控制调节白光器件中各层的厚度和荧光染料的掺杂浓度,最后制备出了结构为ITO/NPB(20 nm)/NPB:EY52(1.6%;20 nm)/Alq3:EB53(3%;40 nm)/Alq3(20 nm)/Mg:Ag色坐标位于(0.31,0.35)的白光器件。器件在18 mA/cm2时电流效率达到8.78 cd/A。在13.5 V电压下,达到最大亮度5650 cd/m2。4.白光器件在不同的外加驱动电压下,它的色度色坐标会有漂移现象发生。为了优化白光器件的色稳定度,制备了结构如下的器件:ITO / NPB(20 nm)/NPB:EY52(1.6%;20 nm)/Alq3:EB53(3%;40 nm)/BCP(20 nm)/Alq3(20 nm)/Mg:Ag。在器件结构中引入一层BCP层来作为空穴阻挡层,用以调节器件内部的载流子的平衡和载流子的复合发光区域。再测试器件的色度变化随电压的变化当器件的电压从9变化到13 V,电致发光光谱几乎没有变化,CIE色坐标从(0.32,0.36)变化到(0.31,0.34),在白光区域内变化比较小。这种结构的器件具有良好的色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