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综述了环糊精的发展及其包络物的电化学研究进展;有机染料与蛋白质及壳聚糖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进展。第二、三、四、五章为实验部分,分别研究了酸性铬蓝K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β-环糊精超分子体系,铬黑T与β-CD的相互作用,橙黄IV和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罗丹明B与壳聚糖的相互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分述如下:
第二章主要用极谱分析法研究了酸性铬蓝K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10.0的NH3-NH4C1缓冲溶液中,酸性铬蓝K产生-峰形好、稳定、灵敏的还原峰,其峰电位约为-0.56V(vs.SCE),峰电流及二阶导数极谱峰高随酸性铬蓝K浓度变化的线性范围在8.0×10-8mol/L~3.0×10-5mol/L(r=0.996~0.9999),可望用于酸性铬蓝K的定量分析。此外,本实验还研究了β-环糊精对酸性铬蓝K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利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了酸性铬蓝K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结物的包结比为1:1,用电流法测定其包结常数为33.4L/moL,并讨论了电极反应的机理。
第三章以极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铬黑T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本实验采用固定铬黑T浓度为1.0×10-5mol/L,分别加入1.0×10-6~9.0×10-6β-CD使之形成包结物。在实验中通过极谱法选定用1mol/LKOH溶液做缓冲溶液,并确定用量为1mL。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可发生作用,形成铬黑T-β-CD的超分子体系。此外,本文还分别采用极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对铬黑T-β-CD的超分子体系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进行测定,并初步考察了铬黑T和β-CD相互作用的机理。
第四章主要利用偶氮试剂橙黄IV的电化学活性,将其作为测定蛋白质的电化学探针。本实验在pH=10.00的NH3-NH4C1缓冲溶液中,橙黄IV与溶菌酶能形成一种橙黄色的非电活性的超分子结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对该体系进行了研究,结合物的形成使橙黄IV的还原峰电位不变,峰电流下降,并且该峰电流的下降值与所加的溶菌酶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用于溶菌酶的测定时,在1.6×10-9~1.0×10-8mol/L,1.0×10-8~8.0×10-8mol/L,9.0×10-8~1.6×10-7mol/L三段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0×10-10mol/L,进而对模拟样品进行分析,并对结合反应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
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在pH=3.00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罗丹明B与壳聚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罗丹明B与壳聚糖可形成具有电活性的结合物,结合物的峰电流在一定范围内与壳聚糖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于测定壳聚糖的含量。此外,实验还探讨了罗丹明B与壳聚糖的最大结合数,为进一步研究有机染料与多糖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