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州市是我国行政区域面积较大的一个地级市,历史上不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区。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方经济开发的影响,该区域暴雨、洪涝、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通过挖掘、整理,初步开发出了赣州市自然灾害教育课程资源,并且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开发的路径:一是地方政府将灾害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并完善灾害教育体系;二是学校将灾害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着力建设灾害教育资源库;三是地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有关的教研活动,着力提升灾害专题教育的能力与水平。灾害教育课程资源应用的路径:一是要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学科内容进行渗透教育;二是开设自然灾害教育选修课、专题讲座,并使之常态化、规范化与制度化;三是组织开展课外灾害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形式多样的开放型课堂。据此,本文设计并实施了一堂课,以展示地理课堂渗透灾害教育的具体方法。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了灾害教育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综合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现状。第三章对赣州市灾害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本地的中学生和中学地理教师发放关于灾害教育的调查问卷,初步了解赣州市师生对灾害教育的认识与需求,发现其在开展灾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浅析原因,意在发现问题以“对症下药”。第四章主要研究灾害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以及三个开发路径,提出应重点梳理赣州市灾害教育的内容,并从地方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三大主体着手,统筹灾害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五章进一步探讨了灾害教育课程资源的应用路径、方法以及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如利用地理课堂主渠道、借助专题选修课、依托课外实践活动等路径开展灾害教育。第六章是在之前理论基础、现状、开发策略、应用路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以赣州市强对流灾害天气为例,准备了一堂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实践探索。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对研究不足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