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疾病打击下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严重的营养不良会对机体各大重要脏器功能产生损伤,不利于机体免疫反应,因此营养支持显得极其重要,重症患者尤为明显。《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指出:重症病人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应掌握“允许性低热卡”原则;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要适当增加(C级)。为避免加重重症患者胃肠道负担,考虑大部分能量经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供应,小部分能量可经肠外营养补充,即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PN)的方案。本研究旨在对单纯肠内营养支持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方案进行对比,探讨补充性肠外营养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经营养风险筛查具有营养风险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予肠内营养,每天予立适康鼻胃管持续肠内营养泵喂养,8小时内持续泵入,立适康能量供给量为498kcal/500ml/瓶,按20~25kcal/kg·d供应,每1小时温开水100ml冲管,每1小时回抽胃液,判断是否存在胃潴留。实验组予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即在入科前三天的喂养方法及喂养量同对照组。从入科第4天起,在原有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100ml及18种氨基酸注射液500ml静脉输注。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入院时NRS评分、入院24小时最差APACHEⅡ评分,以及入院时、入院第4天及终点事件时两组上臂围、血肌酐、前白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NR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上臂围平均值分别为22.79mm和23.19mm,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天时两组上臂围平均值分别为22.94mm和23.26mm,较入院时有所增加,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终点事件时两组上臂围平均值分别为23.88mm和24.83mm,较前有增加趋势,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白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62.47mg/L和141.92mg/L,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天时两组前白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64.04mg/L和141.92mg/L,较入院时均略有上升,组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终点事件时两组前白蛋白平均值分别为207.06mg/L和172.82mg/L,较前有明显升高,组间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肌酐平均值分别为56.50μmol/L和56.37μmol/L,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天时两组血肌酐平均值分别为59.29μmol/L和59.77μmol/L,较入院时均略有上升,组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终点事件时两组血肌酐平均值分别为76.01μmol/L和74.10μmol/L,较前有明显升高,组间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共有4例,约占实验组9.1%;对照组共5例,约占对照组12.20%。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实验组终点事件为死亡的患者3例,约占实验组6.82%;对照组终点事件为死亡的患者4例,约占对照组的9.76%。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可使患者获益,可有效提高血肌酐及前白蛋白的含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2.补充性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较单纯肠内营养可更为有效地提高机体营养状态,改善氮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