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健脾疏肝方对高脂饲料诱导的NASH大鼠血清肝酶、血脂、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以及线粒体相关功能因子TFAM、AIF的调节作用,探究健脾疏肝方在亚细胞水平上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疏肝方低剂量组、健脾疏肝方中剂量组、健脾疏肝方高剂量组、易善复组,每组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采用高脂饮食(88%基础饲料+2%胆固醇+10%猪油)诱导大鼠NASH模型。各治疗组造模期间同时给药。健脾疏肝方高剂量组给药浓度为31.5 g/kg,健脾疏肝方中剂量组为15.75 g/kg,健脾疏肝方低剂量组为7.875 g/kg,易善复组给药量为137.3 mg/kg;正常组与模型组每日根据体重予相应体积去离子水灌胃,每日1次。造模8周后处死动物,取血清检测肝酶、血脂,取肝组织分别制作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分别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变情况,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质沉积情况;取肝组织制作电镜切片,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并统计线粒体数量;取肝组织进行TFAM、AIF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一般情况:模型组大鼠毛色粗糙暗淡,饮食量减少,大便色偏黄,质地偏软,气味臭秽,个别大鼠脾气暴躁,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大鼠肝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其余各治疗组肝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无差异。2、血清酶学:模型组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健脾疏肝方低、中剂量组和易善复组血清ALT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各治疗组血清AST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其中健脾疏肝方中剂量组和易善复组改善血清AST水平更显著(P<0.01)。3、血脂:模型组血清TG、TC、LDL-C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健脾疏肝方低、高剂量组和易善复组血清TG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各中药治疗组和易善复组血清TC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健脾疏肝方高剂量组血清LDL-C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健脾疏肝方中剂量组和易善复组血清LDL-C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健脾疏肝方中、高剂量组和易善复组血清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此外,健脾疏肝方中剂量组和易善复组改善血清HDL-C效果与健脾疏肝方高剂量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0.01)。4、病理学: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出现了明显的肝脂肪变、小叶内炎症和肝细胞气球样变,NAS评分总分大于5分,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各治疗组NAS总分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健脾疏肝方低、中、高剂量组可显著改善肝小叶内炎症、肝细胞气球样变评分(P<0.05),易善复组可显著改善肝脂肪变、肝小叶内炎症、肝细胞气球样变评分(P<0.05)。5、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数量:正常组大鼠肝细胞形态正常,线粒体双层膜完整清晰,线粒体嵴排列整齐,数量最多。模型组肝细胞增大,胞内有大量脂肪小泡,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减少,线粒体体积增大,双层膜模糊或消失,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健脾疏肝方各治疗组胞内仍有脂滴沉积,较模型组减少,可能与肝腺泡分区有关;线粒体数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大部分线粒体形态恢复正常,部分线粒体双层膜结构清晰,仍有少量线粒体双层膜结构破坏,或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内质网数量较模型组增加,结构较清晰。易善复组肝细胞脂滴沉积较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减轻,线粒体数量较模型组及其余中药治疗组明显增多(P<0.01),线粒体结构部分恢复,内质网数量增加。6、线粒体功能因子:模型组TFAM表达量比正常组减少(P>0.05),健脾疏肝方高剂量组和易善复组TFAM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AIF表达量比正常组升高(P>0.05),健脾疏肝方高剂量组和易善复组AIF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减少(P<0.05)。结论1、健脾疏肝方可降低NASH大鼠的血清肝酶、血脂水平,可降低肝组织病理学评分,且该方改善肝组织病理改变可能存在量效关系,即疗效随着用药剂量升高而增加。2、健脾疏肝方可修复NASH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损害,恢复线粒体双层膜结构完整性,改善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减轻线粒体肿胀,增加正常线粒体数量;恢复内质网结构和数量,减轻内质网应激。3、健脾疏肝方可通过上调TFAM表达调控线粒体生成,通过调节MPTP的开放,减少AIF的异常流出;通过抑制AIF表达,减轻其诱导的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