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眼的重新判断对传统视觉的重构——非理性绘画研究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目的是在由图像构成人们社交活动的今天,试图找到绘画避免图像化符号化的可能性。从视觉中心主义这一哲学理念开始,追溯人们观看方式的来源。并在非理性哲学的影响下,讨论绘画中的心和眼的重新判断对惯有的观看方式和思维习惯的改变,强调绘画本身的力量而不是成为一种消费文化或者文字插图。  本文分五个部分讨论。第一个部分,主要阐述了非理性身体感知对传统视觉破坏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个部分,将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阐述,非理性并不是完全相对于理性来定义的,而且理性与非理性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中非理性是“人性”也是绘画自律中的焦点透视相对于理性的“神性”和宗教插图。而在现代主义时期的非理性是既包括了肉身也包括了绘画内部的自律性,相对于理性的观看方式包括焦点透视以及神话插图。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理性是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为了改变人的理性逻辑思维影响下的生活方式,更不能把非理性等同于感性这么简单的解释。第三个部分,主要讨论身体感知触感的自主性及为什么成为绘画的可能性。自视觉中心主义到图像复制时代,绘画面临的困境先是沉迷于视觉构造的“真实的幻象”如启蒙时期,再到绘画的“终结”时期---极简主义,最后成为全球化的消费文化的艺术产品。那么,绘画的抗体是什么,重新回到绘画的感性认知即肉身经验同时回归到绘画语言表达本身,在笔触中感到线条与色彩之间创造的运动,也在这种触感中感到存在。第四个部分,主要说明绘画中的触感如何实现对传统视觉的破坏。首先是触感破坏互联网的观看方式。再次,是绘画需要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打破视觉享受,这种力量来源于运动,运动需要感觉的弹性来诠释。最后,通过笔触形成的形象和色彩构成的空间达到一种具有触觉的视觉。第五个部分,主要就前面四个部分类容进行总结,进一步讨论,艺术家在专注于绘画本身的时候,也即是在绘画自律的范畴内作研究的时候,容易被观念和逻辑思维支配和控制而出现悖论。而绘画自律和观念绘画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交错的地方,而那交错的线即包含了一种对绘画本身的沉迷也包含了一种对人性对生活的表达。
其他文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嵊州吹打”是浙江省嵊州市的一种民间吹打音乐,在几百年的兴衰演变后已成为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一个打击乐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已处于濒临消亡与
我们正处在一个视觉文化来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的主因是“图像”或“影像”,“世界被把握成图像”。这是一个充斥着图像、依赖于图像的时代,更是一个将任何非视觉性的事物
程正揆作为一名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官至工部右侍郎,早年专心政治,晚年全心投入艺术创作,绘画作品十分丰富,创作《江山卧游图》系列山水卷近五百幅。生前与董其昌、查士标、石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