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嵊州吹打”是浙江省嵊州市的一种民间吹打音乐,在几百年的兴衰演变后已成为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一个打击乐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已处于濒临消亡与蜕变的尴尬局面。笔者以为要更全面、更完善的保护与传承嵊州吹打,必须从研究其音乐本体入手,以便后人更接近的了解、认识以及研究其原貌。本文主要从节奏、音色与旋法这三方面来论述其各自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结构意义。在节奏方面,从节奏的基本形态及其横向组合与纵向结合两方面分别对其进行论述;在音色方面,从人类听觉接收的角度,根据乐器组合与发音特点所构成的音色组合之间的关系,将音色分为单质、同质与异质三种,并运用截断取样的手段,对嵊州吹打乐曲的音色布局及其结构作用作一探析;在旋法方面,分别论述重复(或再现)、并置、变奏与回旋这四种常见的旋律发展手法。此外,在行文最后还探讨了锣鼓段的句法结构。 本文通过对嵊州吹打的节奏组合、音色布局与旋律发展手法等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与研究,对嵊州吹打乐历史与现状的梳理,以及对现存传统工尺谱、锣鼓谱(经)、简谱进行谱面及音响的分析与归纳,以期对民间音乐的传承有所帮助、对专业音乐的创作有所促进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