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by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分子杂交技术对大豆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设计39个长片段探针分别与大豆不育系和保持性线粒体基因组杂交,共检测出8个探针(125-3、127-1、127-2、127-6、128-1、128-3、128-4、130-1)有差异信号;另外利用同源克隆技术根据已报道的不育相关基因序列设计了7个小探针(atpA,coxⅠ,coxⅢ,cob,atp9,atp6,coxⅡ)分别与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mtDNA杂交,6个探针检测出差异信号。此外,克隆了大豆线粒体细胞色素b(c
其他文献
试验于2007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试验田进行。土壤类型为草甸黑钙土,采用盆栽试验,探讨6个剂量的ZnSO4.7H2O拌种(A1为0g/kg,A2为1g/kg,A3为2g/kg,A4为4g/kg,A5为8g/kg,A6为16g/kg),对大豆的形态建成、光合生理、氮代谢、根系吸收,抗逆生理以及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本研究,为合理进行大豆锌营养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不同剂量的硫酸锌
学位
本研究对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别进行了形态特征研究、核型分析及SSR分子标记研究,旨在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三个方面研究西藏芥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水平研究西藏芥菜型油菜的幼苗生长习性、子叶、基生叶、伸长茎叶、苔茎叶、花和角果等植株性状以及农艺性状的观察与分析,发现西藏芥菜型油菜形态类型十分丰富,同时发现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形态多样性高于栽培芥菜型油菜
学位
本文以色季拉山的高寒植物垫状雪灵芝为材料,选取分布在海拔4500-4650m范围内的垫状雪灵芝3个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琼脂电泳技术,对垫状雪灵芝3个居群的48个个体功能叶片的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乙醇脱氢酶、酯酶等同工酶谱带进行测定并编码,依据酶谱带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乙醇脱氢酶和酯酶等四种同工酶的3个遗传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过氧化物
学位
在西藏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中,本文选择典型的野生型和栽培型种质资源,分别进行了形态学、细胞核型、SSR分析,旨在从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三方面研究西藏白菜型油菜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的差异,探讨西藏白菜型油菜的演化趋势。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形态学研究①西藏白菜型油菜的表型性状由野生种向栽培种进行演化,分别为:苗期生长习性从单一向丰富演化;植株高度是由低向高演化;伸长茎色泽是由紫色向绿色逐渐演化
学位
农作物种类多,品种十分丰富,而且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育种成效愈来愈大,许多种类的遗传基础也越来越窄,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和传统种质资源的鉴定、甄别,一方面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则越来越困难。因此,寻找简便、有效的鉴定、甄别、标识方法越来越重要。分子标记理论与方法的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但是由于其只是依赖少数特征标记进行区别,不能对大多数群体或个体相互间进行区别鉴定,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可供普
学位
本文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正交实验,深入研究了施肥及刈割双因子干扰对白三叶构件密度、空间格局、形态及能量积累的影响,以及白三叶对施肥及刈割实验处理的生态响应。实验采用两种频次的刈割处理,即每10天(D10)和40(D40)天刈割一次;两种施肥处理,即施加磷肥(P)、施加钾肥(K);实验共设9个处理、5组重复,分别为CK、K、P、D10、D40、D10
学位
本文选择田间水稻为研究对象,利用旋翼无人机获取不同氮素水平下的水稻冠层图像,同时在室内获取水稻样品叶片扫描图像,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建立水稻氮素水平诊断指标,得到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的初步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本研究采用日本新一代旋翼式无人航空摄影平台HeraklesⅡ,自带高稳定性减震拍摄系统。选取日本Canon公司的EOS 30D型数码单反(单镜头反光)相机作为传感器。从摄影系统采集的数据看,
学位
大豆的健康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特别是根际微生物密切相关,为促使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向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了解土壤和植物因素与根际微生物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通过三个试验,采用传统培养技术与PCR-DGGE技术,并结合多样性指数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土壤类型、生育期和基因型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盆栽试验中3种大豆基因型(合丰25、滴2003-1和绥农14)种植在2种类型土壤中(
学位
茶叶氟含量与土壤氟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而土壤氟的吸附特性对土壤氟的形态分布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茶园土壤氟的植物有效性。我国土壤类型丰富,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因而,茶园土壤中氟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亦有很大差异,而土壤中的氟是茶叶富集氟的主要来源,不同茶园茶叶氟含量亦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不同地区茶园土壤氟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与茶叶氟含量的相关关系,对于全面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茶园土壤和茶
学位
本论文是在对蛹虫草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以蛹虫草中活性成分——腺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实验首先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确定了腺苷最优的提取条件。然后,对蛹虫草培养基的碳氮源种类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出的碳氮源浓度进行了单因素和响应面的优化,在培养基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蛹虫草的培养条件,分别对装液量、接种量、温度、转速、初始pH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从中选出影响较显著的三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实验优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