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是一个困扰全球数亿人的重大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有超过一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公众健康信息主要来源的大众媒体,通过有效传递健康相关知识,影响人们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本文以健康传播为视角,通过对媒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乙肝报道进行分析,结合访谈,发现早期媒体对乙肝议题的报道集中于对疾病的关注,错误的表述、过度放大后果以及虚假广告加剧了社会的恐惧与排斥。社会大众对乙肝疾病认知的偏差经由2003年的诸次事件上升为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思。媒介对此亦作出积极的回应:报道议题重心开始由疾病本身转向个体、群体;媒介角色定位发生了显著转变,媒介与公众、知识界相互介入,更为主动地参与议题的社会建构。以互联网为平台聚集起来的乙肝维权人群逐步参与到媒介产品的生产中,并通过媒介报道推动其集体认同感的形成。在媒体乙肝报道的重心由病转向人的过程中,伴随着健康传播过程中传受关系的演进。 通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随着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大众媒体与社会公众间的互动是健康传播发展的积极方向。大众媒介在健康传播过程中,应清晰地认识到疾病健康问题与政治、社会、经济的密切相关,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展开报道,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报道中心,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态度,成为反映公众意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