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SUV值变化与肺癌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研究

来源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m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方法:肺部结节性质待查的患者58例,未经抗肿瘤治疗前均行18F-FDGPET/CT常规全身显像和胸部延迟显像,计算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储留指数(retentionindex,RI)。 结果:经病理证实的58例患者中恶性病变51例,良性病变7例。18F-FDGPET/CT常规显像诊断:阳性36例,阴性22例,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6.7%、71.4%和67.2%;双时相显像诊断:阳性41例,阴性17例,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8.4%、85.7%和79.3%。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1例,其原发灶的SLVmax与转移性淋巴结的SUVmax有相关性(r=0.738,P=0.000);且原发灶的SUVmax较转移性淋巴结的SUVmax高,且有显著性差异(t=3.470,P=0.001)。 结论: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鉴别诊断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双时相显像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为无法获得病理学诊断的肺结节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第二部分: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拟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46例,术前行18F-FDGPET/CT常规全身显像和胸部延迟显像,计算标准摄取值和储留指数。 结果:46例患者共切取584枚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显示,有31例患者的134枚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常规显像淋巴结转移为189枚,双时相显像为161枚。双时相显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8%、92.2%、92.8%、78.9%和98.1%;高于常规显像时的各指标(87.3%、84.0%、84.8%、61.9%和95.7%)。 结论: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为NSCLC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部分: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累及野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累及野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54例,术前3~5天内行18F-FDGPET/CT常规全身显像和胸部延迟显像,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根据常规显像和双时相显像结果勾画的淋巴结累及野放疗靶区的不同。 结果;(1)肺门淋巴结的靶区:38.9%的患者GTV常规与GTV病理一致,57.4%的患者GTV双时相与GTV病理一致;61.1%的患者GTV常规与GTV病理不一致,42.6%的患者GTV取时相与GTV痛理不一致;△GTV1与△GTV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纵隔淋巴结的靶区:55.6%的患者GTV常规与GTV病理一致,66.7%的患者GTV双时相与GTV病理一致;44.4%的患者GTV常规与GTV病理不一致,33.3%的患者GTV双时相与GTV病理不一致;△GTV1与△GTV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根据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结果勾画的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转移性淋巴结靶区更接近于根据病理结果勾画的靶区,双时相显像较常规显像能更好地指导淋巴结累及野靶区的勾画。
其他文献
背景: Ehlers—Danlos综合征Ⅳ型(EDS—Ⅳ)是一种以血管受累为突出特征的常染色体遗传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难度,预后不佳。 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EDS—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