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经日益深入。多元系统论、目的论以及解构理论等,分别从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原文文本的“真正意义”等角度对译者主体性有所研究。但是,作为译者主体性的一个主要方面,译者自身的心理运作过程在翻译中(包括文学翻译)却鲜有提及。 分析文学翻译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虽然和原作者相比,译者所享有的创作自由度要小得多,但译者和作者都在进行着文学创作,因而审美反映论亦或可以被用来分析文学翻译过程。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理论,审美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在文学艺术中的延伸。审美反映论认为尽管审美反映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受客体客观因素制约,依然通过其审美情感(aesthetic sensibility)和审美心理结构(aesthetic structure)的折射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的反映,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结构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评价(aesthetic comment)。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中再现客体也表现自己对客体的审美评价。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艺术真实(artistic reality)构成了反映客体的实体属性(substance attribute),而作者的审美评价构成了客体对于作者的审美属性(aesthetic attribute)。我们可以看到审美反映论强调作者的心理过程。既然在作者心理过程中会体现出主体性,我们就可以在审美反映论理论框架下研究作者主体性。对作者心理过程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性包括两个主要特征,即能动性和创造性。 前文指出,审美反映论抑或可以被用来分析文学翻译过程,同时审美反映论又可以用来分析作者主体性,因而其亦或可以用来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从审美反映论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我们可以看到,原作的实体属性包括原作所表达的艺术真实以及原作者对艺术真实的审美评价(这些审美评价一旦被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即成为原作实体属性的一部分)均会被译者在译作中再现出来。同时,译者的这种再现不是机械的、透明的再现。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审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