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媒介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mgwj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迅速蔓延的艾滋病疫情,已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1983年9月17日以一篇《一种新的不治之症》掀开了中国媒体艾滋病报道的序幕。本研究以《人民日报》1983_20lO年所有关于艾滋病的报道为样本,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8年来的所有样本进行了梳理,结合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情况、中国政府的艾滋病防治政策和《人民日报》各时期艾滋病报道的特点等相关因素,把《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分为了“置身事外、简要介绍”;“诉诸恐惧、以示预警”;“政策引导、宣讲教育”;“科学理性、客观公正”;“尊重个案,以人为本”等五大历史阶段,并提炼出了《人民日报》在各个阶段所建构的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媒介形象,即“变态性生活者”、“道德败坏者,社会的‘恶魔’”、“无奈的受害者”、“呼唤关爱的受难者”、“重燃希望的坚强者”等五大形象。   本文还对《人民日报》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媒介形象建构进行了反思,从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变迁和公众认知变迁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形象变迁的形成原因。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人民日报》在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形象建构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形象建构存在“污名化”;报道的“应景”现象较严重;信源和题材单一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科学设置议程、变负面报道为正面报道;增强报道的及时性和持续性;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等路径,以期能够提高艾滋病报道的效果、改善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媒介形象,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更好地发挥媒介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民主集中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最主要体现,也是代表们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重大会议。“两会”不但深受国民关注,而且也是媒体同时期的报道重点。近年
期刊
随着互联网革命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一方面经受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调整自身不断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与网络媒体展开博弈,为新格局下的自身发展做好准备
在这个处处充满商机的时代,新媒体已经完全以一种高姿态的形式阔步迈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手机、网络、各种数字媒体等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必不可少且方便快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