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与党的纽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推进,基层干部的党风及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阶层没有对公权力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也没有对官员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正确的定位,更没有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行有效划分,再加上对官员政绩考核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导致在基层干部中出现了“得过且过不作为”“心态失衡不想为”“逃避责任不敢为”“能力不足不会为”等“为官不为”的现象,因缺乏有效的治理以及相关制度的监督,这种现象渐渐成为新常态下官场中的一大毒瘤。它的出现既有客观体制原因,又有主观意识原因。如基层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理想信念动摇、当今社会“官本位”“享乐主义”“为官不易”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以及现行干部管理制度所存在的种种缺陷等。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所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一方面腐蚀着整个干部队伍团体,使基层干部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导致“为官不为”思想的蔓延,更重要的是使群众对基层干部产生了信任危机,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国家的长久发展。本文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相关案例和经验,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对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等方面进行梳理,提出了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健全基层干部管理制度及无为问责制等治理对策,让基层干部的“无为”现象能够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