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靖边东南部地区长2油藏经过28年开发历程,已步入油田开发中后期阶段。为了实现油田增产稳产目的,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提升注采工艺技术,需要重新开展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特别需要加强流体性质研究,以便制定合理有效的开发对策。根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地质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实验数据分析,参考前人地质研究成果,将长2油层组划分为长21、长22、长23三个亚油层组,其中长21亚油层组是研究区的主力产层。长21亚油层组沉积体系主体为曲流河分流河道沉积相。储层岩性为灰色中-细砂岩。长2储层Ⅰ类低渗储层、Ⅱ类特低渗储层和Ⅲ类超低渗储层被划定为有效储层,第Ⅳ类致密层被划定为非有效储层。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总比例为97.4∶2.6。长21各类储层总体平均渗透率为5.86×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11.4%,综合评价长2油藏储层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性储层。油藏圈闭类型整体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局部发育水动力油藏。测得研究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值分布在2.65g/L54.3g/L范围,平均值为34.1g/L,主体水型为CaCl2型和NaHCO3型。原油表现出常规原油和稠油两类性质。稠油密度、凝点、粘度、硫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9478g/cm3、24.8℃、175.7mPa·S、0.66%,具有普通稠油特征。本研究项目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构造单元中部发现稠油。本文在苏林油田水理论基础上,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为指导,引入溶度积常数经验值ksp*物理量。计算出溶度积常数经验值ksp*是理论值ksp的12个数量级,指出应以ksp*值为根据去判断水体之间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提出将矿化度和水型分别作为两项参数,围绕油田水化学反应这一核心,去划分油田水水性类别,并以水性类别确定水化学场分布特征。另外,建立了水体混合交替过程中离子含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可以计算离子浓度的变化量,据此分析水体交替程度。从而创建起一套较为系统的研究油田水水性特征及水化学场运动规律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继承了以苏林为代表的前人的研究理论,将勘探与开发所共同关切的油田水性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富了油田水研究方法,发展了油田水研究内容。运用所创建的水性分类方法,将研究区油田水划分为中矿化度CaCl2型(Ⅰ类)、低矿化度CaCl2型(Ⅱ类)、低矿化度NaHCO3型(Ⅲ类)和特低矿化度Na2SO4型(Ⅳ类)四种油田水水性类别。研究表明,前三类水型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显示着不同的水化学场特征。在A区和C区水化学场内分别发现了一条TDS异常低值线,据此推测出场内分布着近NE-SW向断裂线,为地质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通过比较2007年与2017年水化学场运动变化规律得出,水化学场受注水改造强度要比自然改造强度大很多,因此强调在开发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油田水性质,协调解决地质特征与开发工艺的矛盾关系。运用引入的ksp*物理量概念,成功地开展了长2油田水结垢预测研究,弥补了《SY/T0600-2009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行业标准的不足与缺陷,解答了水质配伍性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认知世界的对立统一性问题。设计了从原油中提取有机质悬浮体及微生物的操作步骤,以及观察油包水悬浊液微观结构的技术方法。按照这一方法成功地从本区稠油中提取出有机质悬浮体和疑似古生物标本,解析了顽强的油包水的形成机理。从稠油中初步鉴定出至少4种疑似古生物,表明该地区长2油藏流体中存在着丰富的古生物群落;这种从原油中成功地提取出生物标本的技术以及发现古生物的事例,在国内外各类文献中尚未有过相关报道,所以,这一发现极具创新意义,为油藏流体性质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找到了新的方向。在对油藏特征及开发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注采井网、改进注采工艺流程和制定稠油热采工艺三项开发对策。论文的不但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度,也解决了生产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