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发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的高危因素,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维生素D(Vitamin D,VitD)是甾体类激素的前体,具有调节钙磷代谢、抗感染、免疫调节和预防癌症等作用。血清VitD不足是罹患IBD的高危因素,补充VitD可减轻IBD患者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症状。VitD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以及调节MicroRNA表达,发挥抑制炎症和癌症的作用。目的:探究维生素D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给予12.5mg/kg AOM(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和2.5%DSS (Dextran sulfate sodium,)以诱导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干预组给予VitD3 (维生素D3,Vitamin D3)定期灌胃(60IU/g/w)。建模后12周处死小鼠,进行结肠大体成瘤评估(肿瘤数目和瘤负荷)、病理学评估(浸润深度和异型性)、小鼠处理前和处死前粪便菌群及结肠黏膜菌群的变化,并检测结肠组织E-cadherin、Vimentin、Desmin蛋白以及miR-155、miR-122、miR-21a、miR-126的表达情况。结果:VitD3能抑制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数目和瘤负荷,但不能改变结直肠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肠道菌群方面,小鼠粪便菌群和结肠黏膜菌群组成差异较大,结肠黏膜菌属种类显著高于粪便菌群(P<0.05)。AOM+DSS建模可使小鼠粪便菌群发生显著改变,包括拟杆菌门比例升高、厚壁菌门比例下降,以及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比例下降。VitD3干预可降低小鼠结肠黏膜菌群数量(P<0.05),调节粪便和结肠黏膜菌群组成比例,包括降低粪便菌群中拟杆菌门、增加乳酸杆菌的组成比例,降低结肠黏膜菌群中普氏菌和乳酸杆菌的比例。机制探究方面,AOM+DSS建模可降低E-cadherin表达、增加Vimentin表达,VitD3干预可促进E-cadherin表达(P<0.05)、抑制Vimentin表达(P<0.05),改善肠道上皮细胞间黏附链接和上皮细胞功能。成瘤小鼠结肠中miR-155、miR-2、miR-122、miR-126表达升高,VitD3可显著抑制miR-155表达(P<0.05)。结论:VitD3可抑制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数目和大小,调节粪便菌群中拟杆菌门、乳酸杆菌比例,以及结肠黏膜菌群中普氏菌和乳酸杆菌比例。VitD3还可通过促进E-cadherin表达、抑制Vimentin表达,以及抑制miR-155抑制炎癌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