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代与4代共享自行车使用者出行选择行为研究——以西安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行行为选择研究是城市交通规划、政策方针制定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出行方式不断发生改变,近两年来共享自行车系统已经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重要选择。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体系,更好的在城市交通建设和规划中满足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第三代共享自行车(公共自行车)和第四代共享自行车(共享单车)出行特征及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
  本文在对国内外出行研究的研究方法、数据调查、研究对象及模式的发展基础上,界定了出行的基本内涵,剖析了出行行为形成过程模式和其响应过程;引入了态度感知这一主观心理属性,同传统的个人、家庭、出行属性一起构成了影响出行选择行为的因素集,为后文公共自行车及共享自行车用户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构建和出行特征分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通过引入的态度感知潜变量属性,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与多项Logit模型(MNL),建立了能够同时考虑传统个人、家庭、出行等客观因素和态度感知潜变量主观因素的SEM-Logit出行方式离散选择模型。
  为了获得基础数据样本,通过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内容,利用RP/SP调查方法对西安市雁塔区的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用户进行了随机出行调查,然后对其基本信息调查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对比,并对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用户出行方式选择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出了其一定的出行规律。
  最后,以调查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建立的SEM-Logit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对雁塔区的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用户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对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解释性较好,最后对共享自行车用户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用户的出行方式选择特征。
其他文献
建筑结构在其使用过程中仅遭受一次孤立型地震作用的概率较小,其较大概率受到多次地震的作用。多次地震使结构产生损伤累积,进而导致结构更易发生破坏。而国内外现行的相关规范只考虑了一次孤立型地震的作用,并未考虑多次地震对结构的影响。结构震后的可恢复性对灾后社会与经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高强钢主框架上装配具有耗能能力的构件是提高结构震后恢复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此类结构体系往往具有明显的多屈服段特性。
学位
近年来,针对大?既有工程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类解决方案,如重建或性能提升加固。与重建工程结构相比,对既有工程结构进行加固是一种既能有效满足结构的性能要求、又能满足?济性要求的手段。因此,有必要对已有加固手段进行系统研究,以对加固既有工程结构的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外贴碳纤维布加固、嵌入式碳纤维筋加固、预应力钢丝绳加固,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加固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研
混凝土结构以其优异的耐久性及耐火性,整体性能好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以混凝土为材料的构件可满足结构的受力性能及要求,但目前来说,仍旧存在以下缺点,例如,拉伸强度低,延展性差和耗能能力差等。国内外研究学者在改善混凝土性能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个能有效改善传统混凝土缺点的方法是使用可弯曲混凝土或者名为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简称ECC)。密歇根大学在研究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方面具有突出
如今,不同尺寸和类型的粗骨料和纤维增强聚合物(FRP)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为抗压性能、抗裂性能、耐久性、延性和裂缝控制能力。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在混凝土强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玄武岩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无机纤维,具有耐高温、耐磨、抗拉强度高、失效应变高的特点。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粗骨料对按照不同混凝土设计方法设计的普通强度混凝土,及外部有玄武岩纤维增强聚合物布(BFRP sh
学位
离岸单桩通常会受到风,波浪和水流负荷以及其他动态载荷和地震荷载的多次循环,因此难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动态稳定性。风和波的联合作用在桩底产生冲刷现象。多年来,各种研究人员研究了冲刷对海上风力涡轮机基础的不同参数的影响,并且发现冲刷导致结构的动态不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变化,从而产生更高的设计要求。为了减轻过去几年冲刷的后果,开发了各种用于保护海上结构的方法和系统。海上结构中用于冲刷问题的最常见补救措施是冲刷
本文的研究内容旨在为混凝土结构应力扰动区(D区)承载能力设计提供一种合理的应力场模型。根据线弹性应力分布情况,本文针对几类典型D区构造建立了压力场模型,其更能反映混凝土结构真实受力的实体特征。目前,拉压杆模型适用范围有限,并且存在构形不唯一的争议性问题,建立一种更能真实反映结构承载的设计模型十分必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拉压杆模型和应力场模型的发展,探讨了预测混凝土构件承载行为的压应力场模型。同时,
近年来,园区开发项目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且伴随着大规模的拆迁工程,迫使大量原住民脱离原来的社区,被集中安置在城市社区中。然而,原住民在心理上却尚未完成市民化的转变,城乡观念的冲突导致安置社区的文化陷入混乱,这与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背道而驰。作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冲突的焦点地区,安置型社区的文化建设亟需做出改变,而国内外学者对园区开发的社会影响研究尚有不足,因此,对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的
传统钢框架在地震中主要通过梁端形成塑性铰来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在震后出现严重的残余变形。结构的残余变形不仅会增加结构的余震倒塌概率,还会引起庞大的震后修复费用。因此,研究抗震性能高效,震后损伤可控的韧性体系对于减小震后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复位梁是一种具有良好耗能能力和自复位能力的新型抗震构件,能使框架在地震后不需修复或稍许修复即可恢复使用功能。自复位梁不仅可以将缝隙张开机制引入梁内,有效
学位
[db:内容简介]
由于沉淀聚合可用来制备表面洁净的微球而受到极大的关注。但因为在反应过程中不加入表面活性剂或稳定剂,通过沉淀聚合制备粒径均一微球单体浓度受到极大限制,因此限制了微球的大规模生产及应用。为此,许多研究对沉淀聚合法进行改变,以期望在制得单分散微球的同时提高单体用量,从而提高制得单分散微球的效率,因此出现了诸如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沉淀聚合、蒸馏沉淀聚合、回流沉淀聚合以及逐步沉淀聚合等方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