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渤中19-6构造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angel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中19-6气田的发现,掀起了渤海湾盆地太古界低位潜山勘探的热潮。已有的研究工作揭示了2500 Ma混合花岗岩在多期应力和流体作用下的裂缝-孔隙型储层特征、规模及其强非均质性。但是,有关强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一直存在争议,在郯庐断裂的走滑背景下,时空上存在挤压和拉张应力场的差异,这种挤压和拉张应力形成的裂缝、成储能力的评价尚不完善,深部和浅部流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影响的深度不明确,这些科学问题制约了对渤海湾盆地太古界潜山油气的成储和成藏评价。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渤中19-6构造深层太古界变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钻(测)井、地震、实验分析等资料,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1)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潜山岩石类型主要由25亿年的混合花岗岩和受断裂构造作用影响的片麻岩、碎裂岩、碎斑岩和糜棱岩等动力变质岩。除此之外,还有少量晚期侵入岩,包括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和辉绿岩。太古界潜山岩性总体富长英质等脆性矿物,奠定了在多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规模优质裂缝储层的物质基础。(2)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潜山储层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自上而下,可分为风化破碎带和内幕裂缝带,其中风化破碎带可以细分为风化砂砾岩带和溶蚀破碎带,风化破碎带分布在潜山顶部,厚度分布范围20m~30m,溶蚀破碎带发育在风化裂缝带下部,厚度分布范围50m~100m。内幕裂缝带可以细分为裂溶带、相对致密带和裂缝带,裂溶带以裂缝和溶蚀孔共生为特征,厚度分布范围100m~200m,相对致密带各井区发育程度有差异,厚度分布范围50m~300m。基岩带为致密的新鲜变质岩基岩。(3)岩心、井壁取心和岩石薄片观察表明,渤中19-6潜山储层系统上部风化砂砾岩带储集空间以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下部变质岩储集空间以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为主,共同构成了孔隙带和裂缝带双层储层结构。基于薄片、碳氧同位素分析、包裹体、电子探针等实验手段,揭示了潜山内流体类型主要分为大气水和深部热液两种类型,大气水风化淋滤控制潜山顶部储层。深部热液包括幔源二氧化碳、富铁流体、硅质等,尤其是碳钠铝石的发现更加确认了深层二氧化碳对潜山内幕溶蚀的溶蚀作用。据此明确了双向流体对太古界潜山储层溶蚀改造效应,易溶矿物含量约束了立体网状裂缝系统的溶蚀扩储程度和储层成因机制。(4)提出应力主导的深层变质岩潜山“优势矿物-多期应力-双向流体”三元共控成储机理,建立了大型变质岩潜山“立体网状”规模性优质潜山储层发育模式。
其他文献
南缘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生物礁的主要发育区。本次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6条典型的生物礁剖面(永寿好畤河、耀县桃曲坡、礼泉东庄、淳化铁瓦殿、富平将军山、铜川陈炉)和3口典型的生物礁钻井(淳2井、旬探1井和麟探1井)进行了精细的沉积学解剖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研究了盆地南缘奥陶系生物礁的类型、发育规模、样式
学位
白云岩和蒸发岩共生是全球不同地质时期含油气盆地的普遍现象,找出两者共生体系下的成岩作用以及成岩流体特征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是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位之一,资源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本文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及川东地区丰富的钻井信息和取心资料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分析,采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和碳氧同位素、硫同位素、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尝试弄清川东地区嘉
学位
重新恢复大陆中消亡的洋板块地层(OPS)岩石组合序列是地学中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洋板块地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俯冲增生杂岩。唐加-松多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厘定有助于识别和重建唐加-松多古特提斯洋洋板块地层,了解古特提斯洋的物质组成和演化,但关于该带中硅质岩的研究并未开展。因此本文选取拉萨地体东南缘墨竹工卡地区唐加乡冲尼村附近的硅质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探讨其成因
学位
龟裂纹灰岩在扬子板块上奥陶统宝塔组普遍存在,前人针对龟裂纹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看似单一结构是否存在灰岩的成分、岩石和岩相类型构成、结构构造、古生物等的时空分分异性还尚待探讨。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上扬子北缘为研究区,以上奥陶统宝塔组为目的层位,在野外露头系统踏勘、实测、薄片镜下鉴定以及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上扬子北缘宝塔组岩相
学位
陆源碎屑沉积物由物源区母岩剥蚀后搬运至沉积区,在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后,部分沉积物形成了有利于天然气聚集的储集层,因此物源对储层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前人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的物源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却很少研究二者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岩心、薄片、测井等基础资料入手,结合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重矿物分析、物性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物源特征及其与储层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探讨物源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学位
早侏罗世Toarcian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T-OAE)是中生代一次重要的全球碳循环扰动事件,此次事件对海相和陆地生态系统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与之相关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成为了地学界的热点。目前T-OA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特提斯域、北方洋和泛大洋的海相地层,然而在东特提斯域,依然缺乏典型的T-OAE海相剖面,这就意味着东特提斯域在T-OAE时期的
学位
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设计了一套应用于机械臂末端的智能化可换装机械手,提高了机械臂智能化程度。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图像识别子系统对工件进行识别,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对目标工件训练集进行训练,并对工程中实际拍摄的图片进行识别。图像识别子系统通过无线串口模块与控制机械手的单片机通信,根据单片机传来的请求控制摄像头拍摄并将识别结果回传到单片机中。通过训练测试表明,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机械手对不同工
期刊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古岩溶储层体系,该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形成于不整合面之下,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古岩溶储层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地质作用,发育过程复杂,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和储层预测难度大。本论文以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芯观察、显微薄片鉴定、地球化学、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完成了古岩溶剖面的建立、古岩溶识别标志的鉴定、总结不同剖面结构的古
学位
白云岩成因和白云岩化作用一直是沉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的天然气勘探是近几年广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剖面观测、岩心观察、岩石学研究及全岩与微区等地球化学分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测温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白云岩成因。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按产状可分为基质白云石和胶结物白云石两类,基质白云石
学位
东昆仑都兰县三通沟北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沉积岩系中近年来探明沉积型碳酸锰成矿带,是青海地区重要的锰矿找矿新发现,前人未针对该区域内锰矿做过细致的研究。本文系统分析了含锰岩系沉积相及演化特征、锰矿石的显微结构及围岩的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含锰岩系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锰矿成矿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及成因机理,并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沉积型锰矿的成矿模式。研究区万宝沟群主要沉积一套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陆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