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两种不同形态的细胞亚群——上皮样细胞(Epithelia-like MSCs,eMSCs)及纤维样细胞(Fibroblas t-like MSCs,fMSCs)。本实验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下eMSCs/fMSCs干细胞亚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其各自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以阐明不同表型MSC s参与胃癌发生的统一机制。【方法】利用BMP-7体外诱导建立经典MET表型转化模型,建立诱导模型后,以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诱导前后MSCs上皮/基质细胞表面标志物确认诱导转化效率。利用流式细胞术、Transwell、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手段检测eMSCs/fMSCs优势转化亚群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包括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干细胞特性、Wnt通路和致瘤能力。进一步研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下eMSCs/fMSCs的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包括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Wnt通路。并且建立裸鼠体内MFC和eMSCs/fMSCs移植模型,探讨eMSCs/fMSCs两种不同亚群对胃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结果】1.成功建立MET表型转化模型:经过BMP-7诱导后原始的纤维细胞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变成具有上皮细胞样形态特征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均证实以BMP-7诱导MSC后,上皮细胞的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升高,而间质细胞的标志物FSP-1和Vimentin的表达降低。2.eMSCs/fMSCs干细胞亚群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相比较于fMSCs,通过MET表型诱导的eMSCs增殖能力增强、迁移能力减弱、Wnt通路激活、干细胞特性下降;3.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下eMSCs/fMSCs的生物学特性不同:eMSCs与幽门螺杆菌上清液共培养后增殖能力增强、迁移能力增强、Wnt通路激活更显著;4.裸鼠体内致瘤实验表明eMSCs/fMSCs均能显著促进胃癌生长:单独注射eMSCs/fMSCs不能形成肿瘤,而将eMSCs/fMSCs和MFC 1:1混合后移植入裸鼠皮下组较单独移植MFC组产生更大的肿瘤。【结论】BMP-7成功将纤维细胞样的MSCs(f MSCs)诱导成上皮细胞样的MSCs(eMSCs)。eMSCs/fMSCs干细胞亚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均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明确MSCs参与胃癌发生的统一机制,为寻找胃癌治疗靶点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