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当今文学界杰出的小说家。在其作品中,莫里森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歌般的语言,描写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的屈辱和压抑的心态,同时也表现了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作为个体独立存在价值的探索。她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在黑白两种文化沖突中的黑人以及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表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探索了黑人自我和黑人心灵,尤其是黑人女性如何在夹缝中发现自我,掌握命运的主题。《秀拉》是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从发表后这部小说以其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对这部小说的看法也莫衷一是。莫里森,通过对不同黑人妇女的塑造和对其生活方式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她作品的永恒主题,那就是她对自己民族文化,对自己的人民特别是黑人女性命运的极大关注。本文从女权主义视角,通过对历史背景、黑人文化和小说的人物塑造,来展示莫里森的女权主义意识,并通过对黑人女性追寻自我的艰难之路的描述,阐释了她对黑人女性如何追寻自我的看法,那就是她们的自我追寻必须深植于她们的民族文化,没有黑人文化的支撑任何寻求都是徒劳的。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着重介绍了莫里森的文学成就和目前国内外对《秀拉》的研究现状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章分析了该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黑人文学的发展、女权运动特别是黑人女权运动,为本文对小说的人物塑造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章还介绍了莫里森的成长经历及其对她创作的影响和她的写作目的。背景在小说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人物都必须设置在一定的背景中,所以论文第一章还分析了小说《秀拉》中的背景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把所有人物都放在一个叫“伯特姆”(Bottom)的黑人社区中,通过描述社区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秀拉与他人特别是秀拉与社区的关系,来强调莫里森自己的观点:任何个人要实现自我都离不开自己的社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第二章是对小说女主人公秀拉这一人物塑造的分析。黑人社区伯特姆以及秀拉祖母伊娃和母亲汉娜铸就了秀拉性格的独特性,对秀拉寻求自我,采取叛逆的“实验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本章主要分析了秀拉祖母和母亲如何影响了秀拉性格的形成,秀拉与伯特姆社区的相互关系以及秀拉与内尔之间珍贵的友谊。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伊娃这一传统的母亲形象。是伊娃让秀拉对生活有了独特的感触和处理方式。伊娃被人遗弃和独自养家的经历改变了她,激发了她的创造性,使她从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变成了主动的操作者。伊娃属于那种一心为子女谋幸福的母亲,为了养活孩子她甚至能牺牲自己的一条腿,但她的爱有时也是残酷的,怕沉湎于海洛因的儿子萎缩得像个婴儿,她放火烧死了自己的儿子李子。虽然伊娃算是开创了黑人女性追寻自我的先例,她的创造性却并非出自自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女性独立意识无意中已成为男权意识的变异。总之,这两章通过对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特别是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的分析,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被动探寻自我并最终被男性意识同化的的老一辈人物伊娃,完全独立追寻自我的新时代女性秀拉以及未来追寻自我的秀拉的继任者内儿,从而强调了黑人女性追寻自我历程中的艰难。结语部分再次重申了莫里森的观点:黑人妇女的自我追寻必须建立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并需融合西方文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