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常态,金融市场中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压力进一步增大。而金融机构作为整个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运营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至关重要。国际上CDS根据其自身的特性,成为金融机构管控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国内随着信用风险压力的持续增大,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一款能够调节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此外,国内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相对较为集中,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国际经济处于持续低速增长阶段。因此,金融机构面临内部和外部等两方面的压力要求其对信用风险的管控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2010年正式推出属于中国的信用风险缓释(CRM)工具,其被认为是经过中国化改造的信用违约互换,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版的CDS。CRM工具主要包括CRMA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CRMW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两种,其中CRMA为非标准化合约,不可以进行交易流通,由合约双方自行约定相关细节;而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CRMW为标准化合约,可以进行交易流通。凭证的买方为对冲信用风险,定期为卖方支付保费;凭证的卖方为买方提供信用保护而获得收益,当出现信用违约后,卖方则需要对买方进行一定的赔偿。CRM工具的推出为境内金融机构管控信用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避免了信用风险在单个机构或者系统里过度集中;通过CRMW交易使得单个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在整个金融市场甚至经济市场中分散。CRMW的定价则是整个凭证交易中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凭证交易双方各自的利益,进而影响到各参与方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凭证的发展。 本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阐明了研究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定价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其次,简要总结了包括信用衍生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内涵、缓释作用和金融监管以及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定价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最后详细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回顾了所有涉及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定价的理论。首先对CRMW的定义和意义进行简要的论述,认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能够提升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推进债券市场结构改革以及扩容等;然后对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交易流程包括凭证的初始登记、交易流通、信用事件和结算条件以及凭证的注销登记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接着CRMW作为中国版CDS,本文将其与国际上CDS的联系以及在结构上、风险控制上、市场透明度上和杠杆控制上的区别进行了比较;最后对主要的信用衍生品定价的模型,结构化模型和简约化模型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第三部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交易现状。总结和分析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交易市场的交易现状。目前,凭证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交易商还是核心交易商或是创设机构都以银行和证券为主,而基金、保险和非金融机构都比较少。此外,参与凭证交易的主要为中资金融机构,但与交易商协会签订了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的则有7家外资银行;当前,凭证交易市场上真正的CRMW仅有10只,且大部分都是在CRMW推行的初期2010年和2011年创设的,仅有中信建投在2016年创建了一只以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为标的债务的 CRMW,交易产品发展相对缓慢;最后在经分析后认为CRMW市场存在参与主体单一、定价方法需要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问题。第四部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价格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凭证价格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本部分首先假定可能对凭证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信用保护期限、市场流动性、标的债务的发行量、标的债务的票面收益率、标的实体的总资产以及信用利差六个;然后从交易商协会和中债信用增进公司的网站取得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为进行实证分析做好准备;接着建立简单的回归模型,并对各参数进行设置。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定价模型。首先对简约化模型进行了基本的说明,并对其进行推导,得出信用利差、违约强度、违约回复率三元公式。接着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推导,得出对应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定价模型。第六部分实证分析。对前一部分推导出的定价模型进行价格测算,以验证推导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首先对定价模型进行参数设置,并确定相关假设,然后进行样本选取,本文选择的样本为凭证交易市场出现的所有CRMW,接着对模型进行横向的价格测算。本文以国际通行的45%作为违约回复率,然后根据每只凭证对应的信用利差,再结合第五部分的三元公式求出每只凭证对应的违约强度。再根据违约强度求出各自的违约概率和不违约概率,带入对应的无风险利率和标的债券的价格,求出信用保护的价值,再结合对应的保费价值,求出理论上每只债券对应的价格。与实际每只凭证的创设价格进行对比,发现测算价格与创设价格在趋势上保持一致,验证了定价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