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过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因此受到了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当前,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然而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以及影响因素,而对于其他养分元素,如氮(N)、磷(P)等以及元素之间的空间耦合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理解,仍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研究了天山雪岭云杉林分布区土壤有机碳(C)、全N、全P含量以及C∶N比、C∶P比、N∶P比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雪岭云杉林土壤0-30 cm深度土壤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5.76±30.77)g/kg、(6.86±2.76)g/kg和(0.87±0.30)g/kg,C∶N比、C∶P比、N∶P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3.00±4.94)、(104.08±38.68)和(8.20±2.57);30-50 cm深度土壤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7.56±29.05)g/kg、(4.00±2.14)g/kg和(0.67±0.22)g/kg,C∶N比、C∶P比、N∶P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1.86±4.43)、(72.78±37.77)和(6.13±2.33);50-80 cm深度土壤C、N、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76±21.33)g/kg、(2.84±1.48)g/kg和(0.59±0.18)g/kg,C∶N比、C∶P比、N∶P比平均值分别为(11.48±4.69)、(56.04±32.66)和(4.86±2.09)。雪岭云杉林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呈中等程度变异。(2)雪岭云杉林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壤深度C与N、P、C∶N比、C∶P比、N∶P比之间极显著正相关;0-30 cm深度土壤的N含量与P、N∶P比之间为极显著正相关,与C∶N比极显著负相关,与C∶P比不相关,在30-50 cm与50-80 cm深度土壤中,N含量与P、C∶P比、N∶P比之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与C∶N比不相关;0-30 cm土壤中的P含量与C∶P比、N∶P比之间极显著负相关,与C∶N比不相关,在30-50 cm与50-80 cm土层上,P含量与N∶P比之间显著负相关,与C∶N比、C∶P比不相关。(3)垂直分布特征: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减小。随海拔的升高,各土层土壤C与C∶P比、N∶P比均增加;N在0-30 cm土层增加,在30-8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P含量在0-3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在30-80 cm土层减少;C∶N比在0-5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在50-80 cm土层上增大。(4)水平分布特征:随经度的增加,0-30 cm深度土壤中的C、N、P含量减少,而化学计量比均变化不显著;30-50 cm深度土壤中的C、P减少,C∶P比减小,而N与C∶N比、N∶P比变化不显著;50-80 cm土层,C减少,C∶N比、C∶P比减小,N、P与N∶P比变化不显著。随纬度的升高,0-30 cm深度土壤中C、N、P含量减少,N∶P比减小,C∶N比增加,C∶P比变化不显著;30-80 cm深度土壤中的C、N、P及化学计量比均变化不显著。(5)雪岭云杉林分布区各土层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与相似性。总体而言,土壤C、N与C∶P比、N∶P比表现为西南部含量相对较高,西北部与东部相对较低,西南部区域出现低值。土壤C∶N比空间分布特征在各土层上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0-30 cm深度土壤中西北部与东部相对较高、西南部相对较低,50-80 cm深度土壤中西部相对较高、东部相对较低,呈现由西到东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P含量无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可被用以估算区域土壤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布。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自变量(生物、非生物和人为因素)、调整MLR模型或利用其他空间估算模型,以期更好地描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的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