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包容广泛,被认为是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不易框定的巨大的话语包容”。一种简洁而有概括性的分类方法将仪式分为时序仪式、生命礼仪与宗教仪典三大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作家让·热内的代表作《女仆》《阳台》显示着对个体生命内部的极度关注与深刻发掘,呼应着生命礼仪的仪式径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行健的代表作《冥城》《山海经传》中的仪式书写则显示着对宗教仪典径向的青睐。本文以四部戏剧为研究对象,剖析让·热内与高行健戏剧中的两种仪式径向,并从整体上探索仪式之于戏剧舞台的开拓,分析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仪式含义、仪式分类法以及“生命礼仪”“宗教仪典”等概念进行梳理,并进行了相关学理背景及必要概念的说明界定,研究现状综述部分依据论述顺序,围绕仪式、热内与高行健进行了现有研究资料的归纳。
第二部分以让·热内戏剧中的生命礼仪切入,梳理出《女仆》《阳台》中逐层推进、环环相扣的仪式结构设置,并观察到剧中始终笼罩着的悬置感,这种悬置通过“对现实的悬置”与“对自我身份的悬置”得以完成。阀限理论的实践使戏剧中的迷狂得以呈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层次。热内笔下的仪式是一种与人类个体生命密切相关、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变化的生命礼仪。
第三部分通过对《冥城》《山海经传》的文本细读与分析,从语言台词、背景乐音、片段呈现与舞台实践四个维度,考察其中原始而有生命力的宗教仪典形态,勾勒出“镶嵌”的存在形式及线性的叙述结构。仪式恢复了中国戏曲的率真品格,完成了对“另一种仪式性”的构建。高氏戏剧中的宗教仪典建筑在民间宗教及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呈现着集体、公共而宽广的特征。
第四部分,通过反思仪式与戏剧的嫁接,在以仪式的路径审视戏剧之后,从整体上探索仪式对戏剧舞台的开拓。一方面,生命礼仪显示出在发掘戏剧个人性上的尝试,它使西方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观众与舞台间更深层次的沟通;另一方面,出现于中国现代戏剧式微之际的宗教仪典,赋予了中式戏剧以更根本、更广泛的公众性,使曲高和寡的戏剧变得更加亲和与宽容,拓宽了戏剧的辐射范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仪式的背后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它折射出中西戏剧不同的文化取向。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仪式含义、仪式分类法以及“生命礼仪”“宗教仪典”等概念进行梳理,并进行了相关学理背景及必要概念的说明界定,研究现状综述部分依据论述顺序,围绕仪式、热内与高行健进行了现有研究资料的归纳。
第二部分以让·热内戏剧中的生命礼仪切入,梳理出《女仆》《阳台》中逐层推进、环环相扣的仪式结构设置,并观察到剧中始终笼罩着的悬置感,这种悬置通过“对现实的悬置”与“对自我身份的悬置”得以完成。阀限理论的实践使戏剧中的迷狂得以呈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层次。热内笔下的仪式是一种与人类个体生命密切相关、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变化的生命礼仪。
第三部分通过对《冥城》《山海经传》的文本细读与分析,从语言台词、背景乐音、片段呈现与舞台实践四个维度,考察其中原始而有生命力的宗教仪典形态,勾勒出“镶嵌”的存在形式及线性的叙述结构。仪式恢复了中国戏曲的率真品格,完成了对“另一种仪式性”的构建。高氏戏剧中的宗教仪典建筑在民间宗教及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呈现着集体、公共而宽广的特征。
第四部分,通过反思仪式与戏剧的嫁接,在以仪式的路径审视戏剧之后,从整体上探索仪式对戏剧舞台的开拓。一方面,生命礼仪显示出在发掘戏剧个人性上的尝试,它使西方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观众与舞台间更深层次的沟通;另一方面,出现于中国现代戏剧式微之际的宗教仪典,赋予了中式戏剧以更根本、更广泛的公众性,使曲高和寡的戏剧变得更加亲和与宽容,拓宽了戏剧的辐射范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仪式的背后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它折射出中西戏剧不同的文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