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茉莉花》近现代流传史研究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power_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茉莉花》是一首风靡大江南北、唱响国际乐坛的中国民歌。它在当代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国际形象的建构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堪称“中国软实力”的最具魅力的象征与寄托。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茉莉花》就进入了当代学者的研究视野,人们试图通过这一个案的探究,来深入挖掘中西音乐乃至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史的历史详情与基本面貌。本文以《茉莉花》的“近现代流传史”为论题,试图在综合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茉莉花》的原初形态的发掘入手,梳理它在明清以至近现代中国与海外的流布、传播情形,以期以史为鉴,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承和流布的规律。论文主体部分由“绪论”和四章内容构成:在“绪论”部分,文章主要交待了研究缘起,研究价值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述评。从本论题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来说,《茉莉花》作为一首地道的中国民歌,从粗陋的民间说唱艺术,到登上世界音乐的大舞台大放异彩的历程,这几百年的历史本身,就具有极致的学术吸引力。对这一历史的探究,既可以理清和还原《茉莉花》的流传、演变的历史脉络,又可以通过这一动态历程的展现与透视,考察民间文艺与高雅艺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互动,进而总结出某些特定的规律与特征。也正因此,许多学者纷纷致力于《茉莉花》的发生、流传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值得重视、借鉴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以《茉莉花》的原初形态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回顾和反思近年来中国社会围绕《茉莉花》的发源地所产生的一系列争论现象,廓清了笼罩在这些争论之上的经济和功利动机,提出要考察《茉莉花》的发源,需从民歌“母题”的角度对其进行把握,在充分比较各地流传版本之异同的前提下,确实尊重历史文献的记载。根据目前可以查证的最原始的文献材料,确定了《缀白裘》是目前可知的《茉莉花》的最早的文本载体。《缀白裘》中所记载的安徽凤阳《花鼓》剧中的《花鼓曲》,是《茉莉花》的源头。它发端于明代,而极盛于清。原初形态的《茉莉花》,并不是一首具有情感、意义和形式的完整性、独立性的歌曲,而是一个叙事性男女情爱故事的“起兴”部分,是依附在故事之上,用来铺垫、渲染情感的。第二章首先梳理了《茉莉花》在明清时期的流传脉络,以期为近现代部分的研究奠定根基。在明清时期,《茉莉花》之所以能风行大江南北,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曲,其原因有二:一是入选《缀白裘》。《缀白裘》是由文人辑录的明清时尚流行戏曲集,它所收录的都是明清时期最流行、最受欢迎的民间戏曲;它的出版,又极大的推动了这些戏曲的传播和普及。二是安徽凤阳地方的民间花鼓艺人,他们因生计所迫,不得不乞食四方。在游食大江南北的时候,他们唱着“好一朵鲜花”、“好一朵茉莉花”的小曲,把这一民间曲目宣传到了北京、山西、江南某地,随后又扩展到更为遥远的边疆地带。在回顾明清《茉莉花》的流传时,我们发现,它一直未摆脱其“依附性”,不管在何种版本,哪个地域的《茉莉花》,都是依附在故事上的。要摆脱这种依附性,要到近现代西方民俗学研究方法传入中国以后,在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带着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返观民间文化时才能完成。近现代时期,《茉莉花》的重新发现和流传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以北平知识分子、旅美学者、歌谣研究会等为核心力量,以赵元任、刘半农、李家瑞等为代表的学术路线。他们在发现传统、改造传统、融入世界的目标指引下,不约而同的发现了《茉莉花》,并以这首传唱广泛,在民间拥有广大受众的民歌为个案,探索着中国文艺的现代化、世界化之路。二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都市文化路线。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娱乐方式、技术传入中国,在上海,涌现出一批以整理和改造传统音乐、民间曲艺,制造流行音乐为己任的音乐工作者,以及一大批唱片录制和发行公司。《茉莉花》作为一首深受喜爱的民歌,自然较早的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学术与流行音乐这两条线路,体现出一种共同的倾向,把《茉莉花》从故事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情感意义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完整性,进而完成了它的审美品质的提升。第三章主要考察了《茉莉花》的海外流传情况。在17至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西洋的音乐和乐器,另一方面也注重观察、记录中国音乐。他们借助于西方乐理知识和音乐理论,对中国音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为中国音乐西传提供了途径。正是出于这种对中国音乐的浓烈兴趣,西方人发现了《茉莉花》。在《茉莉花》的西传过程中,有两个关键人物特别值得注意,他们就是来华使团中的惠纳和巴劳。惠纳在中国发现并记下了《茉莉花》的曲谱,后来收录到巴劳的著作《中国旅行记》中。该书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茉莉花》也随之声名大振。大约在《中国旅行记》出版的同时,西方音乐人也开始了对《茉莉花》的加工与改编,把这首中国民歌以西洋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融入到他们本土音乐文化和娱乐生活中去。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以《茉莉花》旋律为主题构思的歌剧——普契尼的《图兰朵》。大约在明清时期,《茉莉花》又向东流传,在日本清乐、琉球古乐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观《茉莉花》的海外流传,尤其是它在西方流传与改编,我们能够发现,在西方人对《茉莉花》的关注和改编中,一直潜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想象”——他们往往出于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和个案资料、素材,来建构“中国形象”。这种“中国形象”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又有其失真之处。而《茉莉花》在东亚地区的流传,则提示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思路,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层面来深化“东亚文化共同体”的研究。第四章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切入《茉莉花》的研究,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茉莉花》版本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茉莉花》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传播与本土化的方式与路径。文中提出,在不同地域、文化语境的《茉莉花》版本中,存在着一种一致性,那就是《茉莉花》本身的“抽象”的抒情性与本土故事的结合,与本土音乐文化的交融、重整,是推动其广为流传的核心动力。这既是《茉莉花》之旋律、曲式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又无法忽视外在的社会文化的赐予、接纳。“结语”部分回顾全文,并对《茉莉花》之近现代流传的历史启迪进行了思考。
其他文献
没有新型职工,就没有新型团场。建设新型团场,就要培养新型职工。新型职工是新型团场建设的主体,是新型团场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型团场
<正>课堂教学中,形象直观的教具、学具的使用,为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得抽象的数学探究活动变得更为具体、形象、直观。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由于
文章简要介绍了石油射孔弹药型罩伽马射线检测仪的基本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给出了使用该仪器检测的药型罩装弹后靶试结果与检测结果的对比 ,实验证明 ,靶试结果与检测结果相符
<正>不动产登记引发社会再次关注房产税2015年3月1日起,国土资源部正式启用新的不动产登记权证,不动产登记全面提速。业界普遍认为,该政策的实施去除了征收房地产税的重大技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趋势,社会养老已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然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养老服务与政府的扶持紧密相连。养老服务市场化中政府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媒体播放一段汽车召回事件的视频)师:看了这段视频后,你有什么感想?师:经调查,这次汽车召
<正>人世间的许多伟大成就,都是从梦想开始的。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将一个平实而伟大的中国梦,推到了世界面前。在中国人眼里,中国梦是一种满怀自信的力量,是脚踏实地的北斗,是
陶行知作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幼儿教育既是对事物认知的启蒙教育,也是为各项能力奠定基础
目的:总结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症状体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应曲安奈德疼痛点及滑囊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个疗程痊愈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给性别意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语文教育作为二者最契合的连接点,所以语文教材担负着重要载体的重任。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从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