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唐五代时期士人的社会流动为切入点,阐述了该时期不同阶段岭南文学的地理分布、变迁状况,并探讨了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流动士人对岭南文学发展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将唐五代分为10个不同的时期,分别剖析了各时期的士人流动情况与文学作品创作情况,总结出以下论点:
一、对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表明,士人流动存在区域性的选择偏好,岭南在唐五代时期并不为士人所乐往,而且在其内部也存在流动的不均衡性。
二、如果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将唐五代分为前后两段,则可以发现唐代前期士人的社会流动性较差,以开天时期最活跃;中唐以后士人的流动性较强,以贞元元和时期最活跃;前后数量的不同也显示出后段比前段更富于流动性。
三、岭南为流贬士人的富集地,主要分布在除岭南五管之外的各州。流贬士人的数量,后期比前期多,又分别在开天时期与贞元元和时期形成两个高峰,流贬士人深刻地影响了岭南文学的发展,甚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早期的面貌特征。
四、岭南流动文人数量偏少,在赴岭士人中的比例偏低,且以流贬者据多数,主要分布岭南五管及韶、端、潮、循、崖、梧、贺等州。就流动趋势而言,东道、西道等的文人数量在贞元元和时期(第六期)以前处于缓慢上升之中,而在此期达到顶点;岭南道则在武周时期和大和大中时期分别有两个峰值。流贬文人的变化曲线、分布特征则与此相似。
五、赴岭南文人的个体流动特征,安史之乱以前升迁或平行流动的数量少,流贬数量多,中晚唐时期则由于游学、游历、游幕、隐居、避乱等因为而产生的流动增加,创作的作品数量也大幅度上升。
六、虽然岭南流贬士人较多,但其数量只占全部流动士人总数的1/3左右,因此,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流贬士人的贡献,实有赖于所有赴岭南士人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七、士人流动对岭南文学产生积极影响,这既反映在中小士人对推动岭南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上,也表现在知名文人在岭南各居处地所产生的号召力。就作品创作来说,武周时期(第三期)与贞元元和时期(第六期)是两个高峰,它们分别联系着唐代著名的政治事件和知名文人,他们的到来成就了岭南文学早期的特殊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