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仪在猪急性心肌梗死期对猪心脏进行体外震波治疗。通过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与血管再生相关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情况;缺血区域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心肌缺血区新生毛细血管密度三方面,综合判断CSWT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用冠脉介入方法,栓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制作猪AMI模型。将存活的12只猪随机分为CSWT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治疗组于AMI后1、3、5 d共接受3次CSWT治疗,200击/点,共12点,能量为0.09 mJ/mm2。对照组不做治疗。于AMI前及AMI后即刻、1、3、5 d、1、2、3、4周采血,酶联免疫反应法检测血清eNOS含量;AMI前及AMI后3 d及4周分别行99Tcm-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观察心肌灌注面积;AMI后4周心脏取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化染色,400倍光镜下计数新生毛细血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部位心肌组织中eNOS及bFGF表达情况。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eNOS:AMI术后即刻两组血清eNOS含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治疗组术后1 d CSWT治疗后eNOS表达开始升高,第3次治疗后达高峰,持续2~3周,第4周下降。对照组术后血清eNOS表达呈持续减少,术后4w最低。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SPECT检测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早、晚期心肌缺血总分差值分别为(8.55±1.48)分与(14.12±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及透射电镜心肌组织学检测对照组梗死边缘区炎症细胞聚集,间质纤维化较治疗组明显;免疫组化血管计数,对照组毛细血管数目(1.65±0.78)亦明显少于治疗组(4.98±1.32)(P<0.05);半定量RT-PCR法检测梗死交界区心肌组织eNOS及bFGF表达情况,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eNOS 27.705±4.13 vs 16.448±3.21;bFGF 32.571±4.23 vs 17.858±4.17,P<0.01)。震波过程中未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衰等副作用。结论:猪AMI后经CSWT治疗,可使猪血清及组织中eNOS、bFGF表达增加,缺血区域心肌血流灌注增加,缺血心肌组织新生毛细血管数目增加。CSWT治疗AMI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