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反射信号的土壤湿度反演方法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湿度是研究矿区环境与生态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联系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纽带,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湿度的快速监测对大气、水文以及生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烘干法等土壤湿度测量方法效率低、费时费力,无法大范围监测;可见光和热红外遥感监测精度易受到大气、上层植被等因素影响;SMOS、SMAP等星载微波遥感数据对土壤水分变化敏感,对植被等有一定穿透性,但由于其空间分辨率低,无法满足区域小尺度的监测需求;而GNSS卫星发射的L波段电磁波信号具有全天候、穿透性强、时空分辨率高、廉价易得等优点,其反射信号对土壤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Global Satellite System Reflectometry,GNSS-R)技术在监测土壤湿度变化领域是一个研究热点。然而,传统的单天线模式GPS-R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存在稳定性差、反演精度低等问题,且易忽略不同卫星双频反射信号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针对这些问题,在安徽理工大学山南校区北门东侧的空旷区域开展了单天线模式GPS-R土壤湿度地基实验,并对单卫星单频土壤湿度反演方法和双频土壤湿度反演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为采集实验数据,开展了单天线模式GPS-R土壤湿度地基实验。①对PRN23卫星L1频段土壤湿度监测进行适宜性分析(即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PRN23卫星L1频段的多路径反射信号的探测范围与其高度角成反比,当高度角为5°时,探测范围最大,为175.46m2,反演深度约为地表1.92-6.59cm。②对PRN16、PRN18、PRN22、PRN23卫星的干涉特征参量与土壤湿度实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为选择模型自变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RN16 L1频段的相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RN23卫星L2频段的相位与土壤湿度实测值相关性最好(R=-0.8180);各卫星L1和L2频段的幅度、频率与土壤湿度实测值的相关性整体优于相位。(2)为提高传统单卫星单频土壤湿度反演模型的精度,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改进传统模型。结果表明:①反演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方面,BP-传统模型和SVM-传统模型均优于传统模型,且精度的提高程度不同。如PRN23卫星L1频段,BP-传统模型的相关系数R提高了63.42%,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了36.83%,SVM-传统模型的相关系数R提高了60.26%,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了28.00%;②PRN22卫星L1频段各模型的反演精度基本高于PRN16和PRN18卫星,但PRN18卫星的幅度-模型优于PRN22卫星的幅度-模型。(3)为有效利用多颗卫星双频反射信号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分别采用熵值融合法、均值融合法及自适应融合法对多颗卫星L1和L2频段的幅度值进行加权融合,建立双频土壤湿度反演模型,并对比分析单、双频土壤湿度反演方法。研究表明:①建模稳定性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自适应融合法、熵值融合法(PRN22卫星)、均值融合法、熵值融合法(PRN23、PRN16、PRN18卫星);②模型精度方面,自适应融合法的土壤湿度反演模型优于均值融合法与熵值融合法,其决定系数R2为0.8727,均方根误差RMSE为0.2551%。③从定性角度来看,传统模型忽略了不同GPS卫星L1和L2频段反射信号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且精度有限;分别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改进的单卫星单频土壤湿度反演方法利用了干涉特征参量间的相关性;双频土壤湿度反演方法结合了卫星间、频段间幅度的差异性与互补性;④从定量角度来看,分别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改进后的单卫星单频土壤湿度反演方法与双频土壤湿度反演方法均有效地提高了传统模型的反演精度,且自适应融合法的反演精度更高。图[31]表[12]参[76]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可以产生大量的高维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潜在的规则和价值。然而,如果不经净化处理直接发布,可能会泄漏用户或组织的隐私信息。现有的高维数据差分隐私发布方法不能够较好地保护用户隐私。一方面,中心化差分隐私无法解决不可信服务器导致的隐私泄露问题,以及应用于众包场景存在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差分隐私作用于高维数据上不仅会引入大量的噪声,降低数据效用,也会产生时间复杂度高、计算复杂等问题。
文本表示是自然语言研究的基础问题,也是帮助我们高效处理文本信息的关键,传统的文本表示模型大多是基于词或短语构建,普遍存在容易丢失语义信息的问题。近年来,事件这一概念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叙事类文本中包含了大量的事件,面向事件对文本表示模型进行研究,以事件或事件要素作为语义单元,可以很好的保留文本中存在的深层语义信息。本文首先对文本中缺省的对象要素、时间要素和地点要素进行缺省补全的研究;然后以事件作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增长,搜索引擎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历史行为预测用户的偏好,可以实现主动的个性化推荐。但当前推荐算法中仍存在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等问题影响推荐系统的性能。社交网络中存在用户行为信息和用户社会关系,考虑将社交网络应用到推荐算法中,能有效改善上述问题。因此,本文首先提取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行为信息特征,然后提出一种社交网络中的矩阵分解推荐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
在微博话题讨论过程中,用户更加注重输入的简化、随性的表达以及情感的输出,便自发性的转变了自己的语言表述方式。这一转变直接增加了网络新词的输出,使得微博文本情感倾向分析更加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情感新词识别的微博文本情感分析的方法。首先通过统计量方法从微博数据中识别出新词;其次根据新词的上下文信息及其语义信息识别出情感新词,;最后扩展微博情感词库并结合多种规则进行微博文本情感倾向
研究目的:分析长链非编码RN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转录本(long noncoding RNA atherosclerosis plaque associated transcript,lncRNA-APAT)在无冠脉斑块患者、完全钙化斑块患者和混合斑块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并阐明lncRNA-APAT通过竞争性结合microRNA-181a(miR-181a)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
鼻咽癌是我国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易造成漏诊误诊。鼻咽癌诊断存在血清学标志物敏感度及特异度不高、影像学筛查费用昂贵、分辨率不高、病理活检侵入危害等限制。因此开发更多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是亟待推进的问题。本研究目的是筛选一批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相关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和基因标志物,阐述它们相互之间的调控模式,为进一步研究鼻咽癌病理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新视角。以鼻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使得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产业需要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由于国内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对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健康照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传感器技术和普适计算的发展能够让各种传感器佩戴在老人身上或者部署在老人的家中,从而通过老人的运动和日常活动及生理情况的变化产生大量的数据。同时,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分析居家老人的各类数据、研究老人行为
过程感知信息系统在当代组织中变得无处不在,这些信息系统以事件日志的形式记录了大量的业务流程执行数据,而过程挖掘技术是从事件日志中抽取有用的过程知识,旨在发现、监测和增强现实的业务流程。过程挖掘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公司生产率,在指导公司经营,节省运行成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效。因此,过程挖掘技术是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业务流程中的数据能够被充分的发现和利用,也使得过程挖掘技术
随着业务系统的广泛使用,系统模型复杂度及日志属性多样性随之提升。系统日志与业务过程的分析和研究趋于常态化。在过程发现、一致性检测和过程改进三方面主要问题有:1)由于企业或系统拥有者需保证用户隐私、系统流程的部分不可见,日志分析研究中经常会出现缺乏有效数据,对分析算法的验证及评估造成较大影响。目前的日志生成研究会产生大量冗余的日志,导致事件间的约束不可控;2)过程挖掘是通过当今信息系统中可用日志来提
在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城市发展速度迅猛,随之而来的是城郊失地农民群体数量日益增加,但是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与城镇化发展状况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本地的棚户区、老破小城中村及城郊农村住房的改造力度,极力改善原有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开发建设一大批民生工程。政府安置房工程项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类项目不仅涉及的关联方较多,加上又是关系到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