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既是制约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全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的贫困问题又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工作行动,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顺利摆脱了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率也随之降低。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人口贫困现象仍未根除,贫困依旧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持续、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不断降低。伴随着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的扶贫工作形势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我国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广西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受到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男人是一家之主,女性则被定位为掌管家务的家庭主妇形象。长期以来,传统的“男尊女卑”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深刻地影响着男女两性的角色期待和行为规范。男性通常从事把家庭和社会两者联系在一起的生产性工作,而妇女则被束缚在家庭内部,承担着生儿育女、照顾家人、料理家务等再生产性工作。由于生产性工作是被个人和社会所承认的,通常出现在国民经济统计数字之中。而与之相对的再生产性工作,则通常是无报酬的、不被算入传统的经济统计中的。从而导致男性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显而易见,而妇女的经济贡献和发展需求却常常被忽略。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广西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以便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解决之策,为扶贫工作部门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笔者于2016年10月至11月到位于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堪爱村进行了实地调研。本研究是一项以精准扶贫为时代背景,以社会性别为研究视角的实地调查研究。那么,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之下,堪爱村少数民族妇女的贫困现状如何?堪爱村少数民族妇女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堪爱村少数民族妇女有哪些实用性社会性别需要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或建议帮助堪爱村少数民族妇女实现减贫与发展?这些正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实地调研资料表明,堪爱村少数民族妇女贫困现状和特点为:生计活动技术含量低,个人经济收入低;发展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身体健康状况差,带病工作现象常见;文化程度低,发展能力不足。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妇女承担了生产和再生产双重劳动和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性别发展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造成的。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提出了解决堪爱村少数民族妇女贫困的对策和建议:开展堪爱村少数民族妇女贫困人口的统计和上报工作;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扶贫功能,保障贫困少数民族妇女的基本生活;通过开展成人义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的人力资本;开展社会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妇女增权赋能。